张灵甫其人
近日,一则关于原国民党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遗骨埋在山东沂南一农户羊圈的新闻引起了人们关注,并由此引发了张灵甫是不是“抗日名将”的争论。
在很多人心目中,张灵甫是一个骄横、暴戾、自负的形象,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华东野战军击毙,至今在孟良崮山顶一个山缝旁还刻有“击毙张灵甫之地”的字样。历史上真实的张灵甫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其死因到底如何?死后又被葬于何处呢?
从北大到黄埔
最早听说张灵甫的名字还是几十年前,当时看了一部名为《南征北战》的电影,其中有个国民党军官“张军长”,据说此人的原型就是张灵甫。“张军长”的形象引起了我父亲的一段回忆,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时,父亲曾在临沂见过张灵甫,据父亲回忆,张灵甫不仅相貌堂堂而且治军甚严,他曾亲眼看见74师一士兵因欺压驻地百姓而被张下令当场枪毙,后来父亲曾多次谈及关于张灵甫的这一细节,言语中不乏赞叹之意。
据资料介绍,张灵甫1903年8月20日生于陕西长安一农民家庭,陕西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后因无力负担学费而退学。从张的这段经历可以看出,张灵甫绝对不是出自一般农家,因为那个年代能够去省城甚至北京读书的至少是个小康之家,但也不可能是巨富,从他后来退学的原因看,张家在经济上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
从北大退学后,张灵甫与刘志丹等陕西青年去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后进入第四期步兵科就读。在他们这一期同学中,有许多国共两党的知名人物,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刘志丹、林彪、张灵甫、谢晋元等,其余的大都是一些师旅级军官,军衔在一般在少将、中将这个层次。
黄埔毕业后,张灵甫进入国民革命军任职,从基层军官干起,直到最后的整编第74师师长。整编第74师的前身是74军,诞生于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时期,1937年8月,58师师长俞济时被任命为新组建的74军军长,该军下辖58师(师长冯圣法)和51师(师长王耀武)。74军创建之时,淞沪会战的序幕已经拉开,74军尚未来得及举行建军典礼便开赴淞沪战场,当时王耀武的51师在陕西还未归建。74军后来在抗战中功勋卓著,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战役,多次挫败日军,素有“抗日铁军”之称。
张灵甫从建军之始便在74军任职,他的老上司、74军前两任军长俞济时和王耀武都很有名,俞济时曾任蒋介石的军务局局长,长期在蒋身边工作,1990年在台去世;王耀武后来曾任山东省主席兼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在济南战役中被俘。1946年3月,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张灵甫出任师长。1947年5月13日,第74师在山东孟良崮一带被华野主力包围,经过四天激战,全军覆没,后虽经重建,但战斗力已大不如前,在淮海战役中再次被歼。
张灵甫是抗日名将吗?
抗战爆发时,张灵甫的正式职务是51师153旅305团团长,后来在74军又相继担任了旅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等职,1945年2月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分为正式军衔(叙任军衔)和职务军衔两种,正式军衔是国民政府任命的,其格式是军种+军衔,譬如陆军少将、海军中将等等;而职务军衔是军事委员会根据军官职务任命的,其格式是军衔+职务,譬如少将旅长、中将军长等等,职务军衔只是一种临时衔,随职务的变动而变动。张灵甫在抗战期间佩戴的少将军衔就是职务军衔,1945年被国民政府授予的陆军少将才是正式军衔,所以严格地说,张灵甫在1945年2月以前的军衔并非将官——从这个角度看,称其为“抗日名将”不太合适。
但我们常说的将军泛指军队中的中高级军官,张灵甫在抗战中长期担任师长、旅长,后来还担任过74军副军长一职,参加过许多著名会战,与日寇作战时还负过重伤,从这个方面讲,称其为“抗日名将”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们常说的抗日名将一般指独挡一面的高级将领,譬如李宗仁、白祟禧、薛岳、陈诚之类的人物,再低一些的如张自忠、孙立人等人,张灵甫不论知名度还是战功与这些人都无法相提并论,综合这些因素,称张灵甫为“抗日将领”比较妥当。
死因之谜
关于张灵甫的死因,大陆方面的说法是“被击毙”,台湾方面的说法是“自杀成仁”,但据一些当事人回忆和学者研究,张灵甫之死存在着多种说法。
一、击毙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陈粟大军征战记》、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孟良崮战役》、《孟良崮战役资料选》以及公开发表的原华野将领回忆录及电影《孟良崮战役》、《红日》等都说张灵甫是被击毙或炸毙于山洞指挥所,这是大陆官方的正式说法,影响最大,流传也最广。“击毙说”最权威的出处是战后华野首长联名致中央军委的电报,电报原文如下:
军委,刘邓:
一、据最后检查证实,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五十八旅旅长卢醒,确于十六号下午二时解决战斗时,被我六纵特团副团长何凤山当场击毙。当特团何副团长走近张灵甫等藏身之石洞,据师部副官出面介绍为张灵甫等人,现尚在俘官处可证。
二、另查出五十一旅旅长陈传钧、副旅长皮宣猷、五十七旅旅长陈嘘云、参谋长魏振钺、副参谋长李运良、五十八旅副旅长贺翔章、师新闻处副处长赵建功,均被俘,现在野战俘官处生活。
陈粟谭榘
三十日
这封电报说得很清楚,击毙张灵甫的是华野6纵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1949年后,何风山历任第63军187师师长、63军副军长、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兼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天津警备区顾问等职,1980年代初期离休。但令人不解的是,何凤山写过很多关于孟良崮战役的回忆文章,但却从未承认过自己击毙张灵甫,不知这是什么原因?
二、自杀说。这是国民党方面的版本,主要缘于张灵甫的两封遗书。据张灵甫的黄埔同学、后来主持孟良崮战役善后工作的74师副师长邱维达回忆,5月16日下午,已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张灵甫在掩蔽部内写了两封信,一封给蒋介石,另一封给妻子王玉玲,写完后将其交给随从参谋杨占春保管。张灵甫给蒋介石的遗书大意是:“今战况恶化,饮水断绝,粮弹俱尽,全师孤悬,四面受敌。我与众将战到最后,为上报党国与领袖,下达士兵与部属,决心以一弹饮绝成仁,报效校长多年之教诲。”给王玉玲的绝笔信则这样写道:“十余万之匪向我猛扑,今日战况更恶化,弹尽援绝,水粮俱无。我与仁杰(指副师长蔡仁杰)决战至最后,以一弹饮诀成仁,上报国家及领袖,下答人民与部属。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待之;幼子望养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诀矣!灵甫绝笔。五月十六日。孟良崮。”
杨占春后被华野俘虏,1947年冬,被俘的74师中下级军官被陆续释放,大部分又回到重新组建的74师。杨占春回南京后,将张灵甫遗书面交王玉龄,遗书原件后来被国防部史政局索去存档。杨占春一直跟在张灵甫身边,是张灵甫之死的直接见证者,他这样向王玉龄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张灵甫在洞内命令参谋处副处长刘立梓向他开枪,刘不肯,张灵甫说:“你是否还服从长官的命令?”刘答:“服从。”张灵甫说:“那我现在就命令你,向我开枪!”刘被逼无奈,举枪向张射击。接下来执行的是已负重伤的第58旅旅长卢醒,与此同时,副师长蔡仁杰也举枪自杀。
许多亲历过孟良崮战役的原74师官兵大都持此说。
三、被俘后被击毙。这个说法有两种版本,一是华野士兵为取其金表而将其击毙,此说没有事实作为依据,不足为信;第二个版本是张被俘后被一名对74师怀有刻骨仇恨的华野干部枪杀。
对于张灵甫被俘的情况,当时指挥部队攻入74师指挥所的华野6纵司令员王必成在回忆文章《飞兵激战孟良崮》中这样写道:“胜利了,我们的老冤家、死对头,终于被彻底歼灭了。但在庆贺大捷之余,也有点遗憾,那个双手沾满人民鲜血、死心塌地效忠蒋介石的‘御林军’师长张灵甫,在被我纵特务团活捉之后,又被一名对他怀有刻骨仇恨的干部给打死了!”
山东省政协文史委主编的《山东文史集萃》中有一篇名为《张灵甫之死》的文章,也认为张灵甫系被俘后击毙:“确凿事实是先被俘后由我军一干部击毙。……当时对击毙张一事,华东野战军并未隐瞒、忌讳,凡是听过陈毅司令员批评那位干部会议的人员都知道此事。第六纵队还遵照陈司令员指示,将违反俘虏政策,私自枪毙张灵甫的排长关了禁闭。”原6纵政委江渭清也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在孟良崮战役中,要说还有什么不足,那就是被我六纵特务团活捉了的张灵甫,却被一名对张灵甫恨之入骨的干部给打死了,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孟良崮战役距今尚不足70年,但张灵甫的真实死因却成了一个扑朔迷离的谜团,历史就是如此诡异和无奈。
遗骨的下落
张灵甫死后,陈毅指示6纵要将其妥善安葬,当时情况危急,国民党增援部队已抵近孟良崮一带,华野参战部队连战场都没来得及打扫便匆匆撤离,张灵甫的尸体被6纵用担架抬到沂水县野猪旺(今属沂南县)后坡安葬。
安葬张灵甫的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沂南县马牧池乡董家庄村,下葬仪式由6纵副司令员皮定钧和政治部副主任谢胜坤主持,据《百战将星皮定钧》记述:“皮定钧遵照上级指示,要政治部买一口好棺材,给张灵甫穿上新军装。找不到国民党的将军服,就穿解放军的服装。要把他的脸擦洗得干干净净。战死沙场的将军,应该得到一个军人的荣誉。政治部照办了。掩埋张灵甫以前,政治部副主任谢胜坤向皮定钧请示一件事,六纵队俘虏的一个少将旅长和八个上校要求最后看一眼他们的师长张灵甫。皮定钧觉得,他们跟着张灵甫出生入死,现在都当了俘虏了,还要看看他的遗容,这种感情是难能可贵的。他同意了。”
当年董家庄曾有村民目睹了张灵甫的安葬仪式,据他们回忆,解放军买来白布将张灵甫遗体包裹好,又花高价买了村里一户人家的楸木棺材,最后让村中几位老年人帮忙把张灵甫埋在一个地瓜窖子里,坟前竖了一块木头牌子,上书“张灵甫之墓”几个大字,当时解放区的报纸还专门报道了此事。
1992年,台湾《传记文学》连续刊登了第74师副师长邱维达的文章,回忆战后的收容善后工作,当时在汤恩伯手下任职的情报官员毛森也参与了救护和收容。据他们回忆,他们在山上找到了副师长蔡仁杰、58旅旅长卢醒等人的尸体,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已开始腐烂,后运回徐州由家属领回安葬。至于张灵甫的遗体,他们听说已被华野运走埋葬,但具体埋在哪里却没弄清楚,当时兵荒马乱,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张灵甫遗骨下落成为王玉龄的一块心病,1990年代初,她在美国遇到当时的山东兰陵美酒厂(厂址位于今天的临沂市兰陵县)厂长崔学文,期间谈及张灵甫将军及孟良崮战役,王玉龄便委托崔学文帮助查找丈夫遗骨。崔学文回国后将此事告诉了临沂政协,政协文史委几经周折,最终查明张灵甫被安葬在沂南县董家庄一带,有关方面将此情况转告王玉龄,张灵甫遗骨之谜至此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