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起点品读 微信公众号  新看点网邮箱:xkdkkk@163.com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站搜搜索
 
   □ 生活栏目
情感驿站
医院就诊
美容购物
校园在读
社交娱乐
汽车之家
延年益寿
影视奇闻
日常窍门
延年益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延年益寿
中国古代养生理论述要

【新看点网】中国古代养生理论与方法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发掘、整理与提高中国古代养生理论的心理学思想,对于推动中国气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形体统一论

精神起源于肉体。旬子所说:“形具而神生。”即有身体才有精神。
形神不可分离。汉代桓潭以烛和火的关系说明形不可分。他在古籍《新论·形神》说:“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虚空。”南北朝范续在《神灭论》中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
祖国医学重视形体与精神统一的观点,认为人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是互相联系的。《内经》指出“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营、卫、气、血之盛衰。……心为君主之宫,主神明。……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远在两千多年以前,祖国医学即看到了精神生活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特别是脑的机能,又看到了精神活动能够调节机体,统一协调活动。

二、精、气、神统一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神则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国古代气功非常重视精、气、神,有“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之说。
精、气、神是统一的。《素问》说:“精中生气,气中生神。”《类经谈》:“精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各种不同的气功锻炼方法都是固养精、气、神。我国金元时期的王重阳倡导的全真教炼养派,其目的是通过练功达到“全精、全气、全神。”明朝的失权在《神隐肘后》说:“凡人修养摄生之道,各有其法。……大概勿要损精,耗气,伤神。此三者,道家谓之全精,全气,全神是也。三者既失,真气耗散,体不坚矣。”练气功就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三、神为生命的主宰

祖国医学认为“神”是生命的主宰。《灵枢·天年篇》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养生论》说:“精神之形骸,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神的形式很多,《灵枢·本神篇》说:“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化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各种心理活动都支配人的活动。练功就是人的心理活动调整生理过程,改善精、气、神。

四、养生以养神为主

中国古代养生学重视形神兼养,尤其强调养神,调形先调神,养身先养心。
《寓简》说:“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只知爱身,不知爱神。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只奔也。”《艺文类聚》说:“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养神”就是调养与保护心理。养神有方可使人神志清明,意志平和,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气血调和,经络通畅。“养形”就是调养与锻炼形体,例如四肢、肌肉、关节、皮毛、筋腱等,使形体壮实。养生之本为养神,养生之末为养形。固体壮未,本末兼顾,称得上真正的养生之道。我国古代医学与养生学都强调“养生莫若养性”。这里的性是指人的心理,如情操,理想,情绪安宁等。神志安宁,性情舒畅,则健康长寿。《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宫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五、养神重德

中国古代养生学很重视养生重德。儒家养生、道家养生都是如此。孔子在《中庸》说:“大德必得其寿。”孟子不仅在养心方面提出“收心”、“寡欲”,而且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老子强调:“恬淡虚无”,“少私寡欲”。在子强调:“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午,而道德之质也。”
《内经》也很强调养神必重德,才能健康长寿。《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知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非常重视养神重德,并身体力行。他说:“夫着性者,所以习以为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六、心、息、形兼练,强调调心

中国传统医学强调练气功要心、息、形兼统,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练功主要环节是由调心(意识锻炼)、调息(呼吸锻炼)、调身(姿势锻炼)所组成,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调心在三者中起着主要的、主导的作用。三者在意识的主动控制下,发挥整体作用。练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心理过程来调整自己的生理过程。
调心就是调整心理状态,在意识的主导下进行机体内部生理功能的自我锻炼和自我调整,这使气功具有生理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生理卫生与心理卫生相结合的特色;这是气功具有祛病、强身、改善心理、消除不良情绪作用的最根本的原因,因此调心是练功过程中三个环节最根本、最中心的环节。
气功要求“以意领气”,“用意不用力”,就是强调练功时意识的主导作用。例如高血压病人在练功时意守涌泉,感觉到有气下沉,头脑清醒,血压下降。
调身是松驰肌肉,摆好姿势,是顺利进行调心、调息的重要条件。练功时放松身体有助于静,而入静则自然放松。待放松后,不论采用何种入静方法,实际上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气功体现了“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思想。注意力高度集中,则心神不乱,心神不乱则使肌肉活动趋向统一,身体的生理活动趋于一致。
调息在练功姿势摆好后开始,调息为了调心,两者关系密切。所谓“心息相依”,“息调则心定,心定则气越调”。

七、清静养功,以静制躁

道家提倡清静,强调以静制躁。老子在《道德经》指出:“静为躁君”。主张“清静无为”,“必静必清”,“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儒家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延乎答问录》:“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须是静,方看得出。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即出则心下愈明静矣。”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陶弘景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
苏东坡对静坐有研究。他强调“清静专一,即易功矣。”他练静坐“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他在《养生论》中写到:“当腹空时,即便人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使如木偶。”数出入息,绵绵若存,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自始以来,诸病自消。”
明代医学家龚居中在《红炉点雪》谈静坐功时说:“遇闲暇则入室盘膝静坐,心无杂想,一念视中……久久行之,百病不生。”清代养生家曹庭栋说:“平居无事时,入室默坐,常以目视鼻,以鼻对脐,调匀呼吸,毋间断,毋矜持,降心火人于气海,自觉便身和畅。”

八、顺时调神

祖国医学在天人相应论的思想指导下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很重视顺时养生。顺时养生不仅要求起居适应气候变化,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灵枢·本神篇》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内经》对顺时调神有系统而具体的论述: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秋三月,谓之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肺气平,无外其志,使肪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等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
中国古代养生家都重视顺时调神。例如养生家宋直在《养老春亲书·春时摄养》中指出:“时寻花木游赏,以快其意,不含孤生独寝,自生郁闷。”在《养老奉亲书·秋时摄养》中指出:“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动作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彼其心神,则忘其秋思。”

九、七情内伤论

祖国医学关于病因问题早就有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论述。特别强调内脏的疾患与七情失调(刺激过度或持续过长)的密切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并且指出,情志变化能够使气发生变化。故《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同时还认识到心为五脏六腑的主宰,“心藏神”。因此,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调都可伤心,而心伤就能导致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如《灵枢·口问篇》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十、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论

祖国医学对疼痛的原理有如下概括:“痛则不通,气血壅滞也,通则不病,气血调和也。”各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使脏腑经络的气血阻塞不通,皆可产生疼痛。“不通则痛”的原理也是适用于外伤即“形伤则痛”,“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即心是主宰疼痛的。气血畅通或窒滞与情志有关。所以“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心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因此出现痛感反应时往往伴有情绪不快,脉搏变化,汗分泌增多等变化。

十一、入静的心理境界

气功人静后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古人有不少对人静的描写,如唐代诗人李白在“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诗中形象地描写了他修炼禅功的感受。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
卷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
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
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
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
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丧,雪山岂殊调。
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
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

陆游在《好事近词》云:“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夜半忽惊奇事,看鲸波墩目。”陈景在诗中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水心云影间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以上这些都是描写练功高度人静后的心理特殊感受。

 

 

【作者:新看点网】  【发表时间:2016/3/1】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浏览1566次】
 

金山文学 小小说传媒 华人中文文学网 天风网 中国书法家协会 人民文学 安保 国际在线
金盾电视台 中国台湾 参考消息 北部湾经济网 中国作家网 凤凰新媒体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Copyright©2014-2030,XKDKK.COM,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xkdkkk@163.com 

网址:http:// www.xkdkk.com    值班QQ:275569688    广告QQ:493070311    新看点网QQ群:456031646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5003472号-1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部分来源于公共网络或者素材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