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越写越长,说者自说,写者自写,自有说者和写者都没奈何的缘故在,暂不多言。
不过又有小小说的兴起。报刊开辟专栏,叫做微型、袖珍、超短、一分钟、一袋烟……一时名目繁多。眼下又有统称小小说的趋势。我看就叫小小说好,这最朴素,因此也最本色。
河南郑州有个刊物《百花园》,专发小小说。郑州市文联又和河南省作协合作,办了个《小小说选刊》。两本刊物的办刊者不只是发表作品,还搞理论探讨,有系统研究小小说的雄心。他们“悄默声”地松士,施肥,浇灌。据说销路年增。许多刊物下跌,他们上升。这是个什么兆头﹖
据说还有个专搞小小说的刊物在浙江金华,我虽是浙人,却没有见过这个刊物,不知“行情”。想来也是很辛苦的事,一个中篇的地盘,得站上二三十个小小说,得下几倍的组织工夫﹖
小小说的兴起,也和报纸大量增多有关。现在有多少专业报纸﹖队伍大点的专业,差不多全有了。凡报纸都要有副刊,凡副刊都要发发文艺作品,篇幅又有限,一二千字的小小说就“正合适”或说是“郑河氏”,郑州之郑,河南之河 了。
有说这都是“外头皮”,内里头是生活节奏快了,时间宝贵了,需要三分钟五分钟的空隙里,亦知首尾的东西。此说想当然,倒不尽然。那么越写越长又怎么说﹖长篇比短篇集子卖得多又怎么说﹖看来还是各有需要,正如要一张晚报,也要大部头,不论现在和过去。
有说是读者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寻求艺术的精微,“一雕梁一画础”的享受。是吗﹖我是但愿如此,实无研究。做小说的心里要有读者,如有衣食父母。不过绕世界也是众口难调,公婆多了,更加伺候不周全。做得好百家饭的当是希世奇才,几百年才出得来一个。可话又说回来,眼下八九十家都上口的,是做一道汤的言情小说。六七十家都交口的,是一模子的侦破小说吧,情节小说吧,图解小说吧。看来做小说的路子,原是有宽有窄有大有小,宽者不可缺,窄者不可无,大者不可独,小者不可单,小小者不可视而不见,或见而不认可,或可而不重视。
小小说方兴未艾,已见珍品,惜未多见。它的“理论建树”,我看还要有待来日。眼下,还是短篇小说门中一室,一院,一单元。短篇中的短小者罢了。
世上短篇名篇,如《孔乙己》、《最后一课》、《万卡》、《变色龙》……论字数,都在当今小小说的范围里头。论文体、结构、手法,都是短篇的典范,没有分家另过的意思。
过去有的长篇大家,比方说巴尔扎克,他也写点短篇,也长,也好。但和短篇大家的短篇相比,究竟不是当行角色,没有发挥短篇的特长。长、中、短是有文体之分。
若论语言,又没有长、中、短的区别。这里说的文体,大致是指结构。
我们现在写得长了的短篇,或是不讲究文体,或是没有文体观念,或是反对文体这些“框架”。或这或那,都没有或到文体外边去。
论文体,若是长篇的提要,中篇的缩写,就不好算做短篇。论字数,若短篇大致是几千字的事儿:中者五六千,长者万把上下,短者一二三千,那么就不用单提小小说,没有这个必要。好比30年代,就没有发生另分一支出来的想法。
现在把短篇写长了,单摆另搁小小说就有必要了。但文体结构,也还是短篇门里的事。现在已经出现的小小说好作品,和过去短篇中短小者比较,实是一家人。
小小说难道不能有单独的一套“规律”吗﹖不难道,好道。只是稍等等,有更多的创新再理论。操之过急,便生不妥。
“最佳结尾”一说就大不妥当。论者以为小小说的结尾,最佳状态是出人意料,看举例指的是欧·亨利式结尾。
结尾本来是千变万化的事,古人有归纳做渡尾、煞尾的说法,挂一漏万,说不周全。今人又有翻尾一说,意思是翻一番。又有问尾,其意是打个问号,似结非结,非结又是结。都是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时代发展,必有新招时出不穷。小小说为什么要“定格”又何来最佳“格”
欧·亨利式结尾,也是短篇小说中结尾的一式。他在这上头下了苦工夫,常出绝活,在短篇小说的艺术上,立下汗马功劳。不过结尾的出人意外,却是中外诸多大家都用过,都用之生色,如《项链》、《万卡》、《离婚》……当然这些大家没有专用这一招。欧·亨利的集子通读下来,虽不时叫绝,也有单一之嫌。
结尾来个大出意外,犹如最后出一冷拳,或曰“顶心拳”,打中读者的情结——前边已把感情集结起来。这一拳是征服之拳,到此服了。“水浒”一百单八将中,有一位没面目焦挺,家传一拳绝技,一再把黑旋风李逵打翻在地。但焦挺就这一拳,因之李逵还是赫赫大英雄,焦挺在忠义堂上的座次,排到靠后边去了。
欧·亨利是大作家,浑身是文艺。决无比做没面目焦挺的意思。不过是说,招数不可单一,虽绝也不成大气候。
“最佳结尾”的“最佳”两字,或受“最佳女演员”等等的影响,须知演员导演的“最佳”称号,是年年换人,或届届更换的。不是终身制。体育场上有“绝对冠军”之说,到后来也如“名誉会长”,是光荣,不是真的“绝对”到底。
美国著名评论家罗伯特·奥佛法斯特认为,小小说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构思新颖奇特;二、情节相对完整;三、结尾出人意料。
这叫做“三个”的“要素”,我个个纳闷。第三个是结尾,不多说了。第一个是新颖奇特的构思,在非小小说那里,也是“要”的“素”。第二个说情节,那“非情节”小说呢﹖“散文化”、“诗化”的路子,不“要”求“情节”的“相对完整”。岂不“三缺一”,连麻将也打不成了。
还有个外国人比做蜜蜂,一、身小嘴尖;二、腰细;三、尾上带刺。这比方俏皮,想想也有意思。不过带刺的蜜蜂,虽以勤劳和组织纪律著称,但也只能是“百昆图”中之一“昆”。
再如“面中之点”说,说短篇写的是面——横断面,小小说写面中之一点。我看不合实际情况。纵断横断,短篇以横断为长,不错。但也不以纵断为短,因为短篇的纵断,自有自己的纵断法,能和中长篇的断法不一样,就不是短处了。短篇大家鲁迅先生的短篇,横断的过半数,但也到不了三分之二。字数可归小小说的《孔乙己》偏偏是纵断,写了一个人的一生。这一生只以几个“镜头”出现在小酒店里,又是短篇特有的纵断。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是短篇也是小小说的写法。是短篇也是小小说的拿手。是中长篇不大好这么干的路数。但“攻其数点,以及侧面”呢?不乏佳作。“攻其多侧,以见全面”,令人感叹一个短篇的分量,胜过中长篇——这不是没有的事。
上述诸多挑剔,嫌这嫌那,意非刻薄,倒属宽厚。不过是强调不拘一格,从各条道路,南路北路东路西路攀上高峰。短篇小说的起源,以千年计,这一门艺术的兴盛,也以百年计。已有各“格”的成就摆在那里,各“路”的英雄站在前边。谁想拘也拘不住了。现在从短篇中分出小小说一支来,本来是因为实际需要,但若在短篇艺术中,再画小圈子把小小说圈起来,是多事。特别是小小说刚来兴头,竭力放开来才是助兴,拘束就扫兴了。
有说小小说是短篇小说的边缘艺术,这话不错。因之主张小小说和诗结合,诗情诗意,精练精彩。这都好。笔法如散文诗,这当然是一条路。一个边缘,一个结合,还是短篇门里,又是门里别一室。
也可以设想和散文结合,和笔记结合。
这个笔记指的是我们传统的一种文体。前边说到“最佳结尾”的时候,说的多半是外国的好手段很值得借鉴,很需要启发。鲁迅先生在本世纪初,就呼唤“别求新声于异邦”。科学发达了,世界变小了,新声更当相通。也更当不忘传统。
笔记来源悠久,盛行在明清。著作多如牛毛,记一言一行,记奇闻异事,天文地理,民情风俗,科技医药,宦海市井……无所不有。在写法上,许多和现在的小说没有关系。但里边有小说,短小精悍的小小说。当代的老作家有从这里脱颖而出新声,青年作家也有从这里吸收营养而醒目。但,大家的注意也还不够。
我觉得笔记体的好处有“三不”——我也来个“三”了。
一是不端架子。笔记的作者,大有载道君子,言志丈夫,明理仁人。有大事业在做着,写点笔记是消闲,随手拈来,不免把载道、言志、明理的大题目放松了,由着性情,变化文字。恰好此时无多架子。有位前辈说:一端架子,艺术就去掉一半。说的是两者不相容。
二是不矫情。这是说写法上以白描为主。关于白描,也就是照着鲁迅先生的解说:“白描都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又有位前辈说,白描是一切手法的基础。
三是不作无味言语。本来是由性情顺兴趣的东西,若语言无味,写它作甚。本来就多是机智应对的实录,一语道破片言发噱的传闻,例如孔融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好好先生的“如卿之言,亦大好”。又如“奔马践犬”的“各记其事以较工拙”。都是语言味好,流传千古。
小小说结构紧凑,结尾出人意外。佳。这是一条路。小小说和诗结合,诗的意境,小说的情节。佳。也是一条路。小小说吸取笔记的营养,散而有极致。佳。又是一条路。佳者还多,永无最佳者才好,不可作茧自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