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杨克诗歌《在东莞遇见一小块稻田》有感
当我今天再次阅读杨克老师的诗歌——《在东莞遇见一小块稻田》的时候,心中有了不一样的感触。我想,这就是诗歌的魅力,能够让你在每一次品读过程中都会有收获,那种收获是豁然开朗,心智大开的兴奋。这首诗歌在前几天的阅读中一度被我忽视,可是却在此刻的阅读中感受到那种狂喜,如此深切地拨动我的心弦。
“厂房的脚趾缝/矮脚稻/拼命抱住最后一些土/”首先从这些感性的材料开始,让读者看到具体而生动的意境,感受到一幅真切的画面闪现在眼前,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心中涌动挥之不去的情怀。接着,“厂房”没有被水泥覆盖的仅有的一点缝隙、“矮脚稻”、可怜的“最后一些土”,就会在大脑中集中,进行组合、排列,从其画面、色彩、气氛、情感基调与诗歌相近或相似之点,融合出一种共性概括的场景,去体味诗歌的内涵所在。
“矮脚稻”,被诗人用形象性的概念表现出来,具有其传神之点,有效地打开了读者的思维过程,赋予了极大的感性想象和联想的广阔天地。“矮脚稻”充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拼命抱住最后一些土”的那种顽强和没有未来的那种决绝和沉重感触动读者的心。“矮脚稻”试图摆脱压抑,冲破苦闷抑郁勃发的情结,让读者感受到一股奇崛不平之气。
对于“它的根锚/疲惫地张着/”这一景象过于不堪,让人不忍细想。尽管如此,“愤怒的手”依然“想从泥水里/抠出鸟声和虫叫/”。城乡一体化,工业文明越来越发达,而“矮脚稻”却越来越向往回归大自然,回到真正孕育其的土壤。诗人的那种忧虑和期盼展现在笔端,读者可以从强烈的冲击和视觉感受中获得对人生、自然,以及世界的重新思考和崭新的认识。
当我读到“从一片亮汪汪的阳光里/我看见禾叶/耸起的脊背/”的时候,我明白,那是作者又把读者引到一个新境界、新天地中。这是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告诉读者一个真理:艺术世界即是真实世界。当我们走进诗人营造的诗歌世界中,尝试去理解诗人用诗句启示给读者的道理,或者最终能够理解诗人通过诗歌来倾诉和暗示的清醒理智的现实世界。
“一株株稻穗在拔节/谷粒灌浆 在夏风中微笑着/跟我交谈/”读到这里的时候,读者也会跟随着诗人描摹的意境,看到这样一幅 喜人的景象。在这样的理想境界中,我们可以暂时忘记繁琐的世事,让疲惫的心灵得以憩息。这样,也就不难理解诗人面对这样的场景,能够“顿时我从喧嚣浮躁的汪洋大海里/拧干自己/像一件白衬衣/”在淡然叙述中滋生一种向往,放下一些负累,这样才能让我们波澜不惊地去面对人生中的许多难以释怀的挫折,和痛苦的经历。
“昨天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东莞/我竟然遇到一小块稻田/青黄的稻穗/一直晃在/欣喜和悲痛的瞬间/”我想,读者也一定会随着诗人的欣喜而欣喜,随着诗人的悲痛而悲痛。因为诗人用源自灵魂深处的语言,力图劝诫世人回归自然,只有脚踏坚实的土地,生命的基石才会更牢固。这也是诗人不能忘世的感慨之忧与生命的达观之乐,交织在一起,更加感人至深。
生命是孤独的。当越来越多的人融入到工业化的大都市中,与“土地”拉开了距离,各自奔向自己认定的人生方向时,又有几 人能够认真地去想一下播种希望,和孕育生命的田野的境况是否安好?这是诗人的睿智所在,他已于最先发觉到这一点,并流露出自己深切的担忧。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已经领悟到这一切,也就使得诗歌所涵盖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另一种境界——哲理与智慧的境界。展现了丰富而深沉的具体和抽象的全过程。
在当下,写诗的人比看诗的人多的多,甚至有人闻到诗歌二字就嗤之以鼻,谈及诗人就称之为“流氓”的时代,我仍愿继续阅读类似《在东莞遇到一小块稻田》这样的诗歌,也愿意将我的阅读快乐交与众人分享,更希望自己在品读诗歌的时候,敏感的内心跟随作者的表述“一直晃在欣喜和悲痛的瞬间”。
附录原诗《在东莞遇到一小块稻田》
厂房的脚趾缝
矮脚稻
拼命抱住最后一些土
它的根锚
疲惫地张着
愤怒的手 想从泥水里
抠出鸟声和虫叫
从一片两汪汪的阳光里
我看见禾叶
耸起的脊背
一株株稻穗在拨节
谷粒灌浆 在夏风中微笑着
跟我交谈
顿时我从喧嚣浮躁的汪洋大海里
拧干自己
像一件白衬衣
昨天我怎么也没有想到
在东莞
我竟然遇到一小块稻田
青黄的稻穗
一直晃在
欣喜和悲痛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