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经是第三次读《他手记》了,第一次2007年编辑《诗歌月刊》下半月“中间代21家”的时候,第二次2008年《他手记》结集出版后,此番《他手记》增编版出版,我又一次全文阅读完总四辑计480则《他手记》,感觉竟然还是全新一样。这证明了一句老话:经典必须经得起重读,而且常读常新。
2)《他手记》拓宽了诗歌疆域,提供了诗歌写作的一个崭新形式。其分行文字与不分行文字的交叉组合完全随着作者诗思的行进而选取,与泰戈尔划出了界限。我注意到,自侯马《他手记》后,这种形式陆续为成名的未成名的诗人采用,大家仿佛于此找到了一种更加自如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方式。
3)每次读《他手记》,每次都有写作的冲动,像《他手记》一样写作,把日常点滴记录下来。但真要动笔,又觉得难度颇大,思想欠缺对生活掘地三尺般的挖掘能力导致了语言的平面化和苍白化,也就是,没有思想的引领,你对日常经验的描述会因为平庸而让你丧失继续写作的兴趣。
4)《他手记》形式易学,实际难工。
5)可能连在睡梦中他都在思考,不然他何以有这么多来自我们习见的事物的感受,这些事物匆匆跑过我们眼前,却被他伸手留住,他并且一语道出这些事物的秘密。他在驱车上班的路上看见被他超过的灵车,顿生感慨:生者比死者更早冲向终点。我读到“终点”二字时内心一凛,我不知道,死者的终点和生者的终点,区别何在?究竟死者还是生者,最先抵达意义与无意义的终点?
6)他被极度夸张的20世纪末的老板桌震得头晕,他居然把这象征身份的老板桌比喻成食堂的案板,北方地主的床板。豪华与朴实如此这般被他结合在一张老板桌上显示了他生动的想象力和纯真的尚俭本色。一个不陶醉于老板桌所带来声威的人,才能有这么真诚的想法。
7)我可以理解“他需要生育四个孩子来统治荒原的四面八方”的男人的野心,我也可以理解“他需要生育四个孩子来表达对世界的一声叹息”的男人的感伤,这就是侯马,侯马的丰富,的自我迷醉,的突然看破。
8)我曾经被侯马推荐到他弟弟的公司,因为对那个业务不熟,我认为我基本是白挣了他弟弟几个月的工资,这使我对《他手记》中关于弟弟的文字十分兴趣。在乡下,在童年,弟弟偷了钱,他本来想“代行父权”管教弟弟,一经发现所偷数额竟然有五元之多,便“心花怒放”地决定全部用来买鞭炮,那个春节,他和弟弟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因为“口袋里总有放不完的小鞭炮哇”。我特别喜欢这个“哇”,有点惊诧,有点乡土。
9)同样是这个弟弟,竟然能够有模有样仿照哥哥的学生证给自己制作了一张学生证,有自画的小脑袋标准像,有姓名年龄学校,这本该获得表扬的创意竟然得到哥哥的一顿拳脚,弟弟有委屈,我们也有委屈。只能说,作为哥哥的“他”,小时候就有与众不同的看待世界判断世界处理世界的方式,这方式,对他长大后成为诗人是有用的,对童年的弟弟则是有害的,至少在学生证这件事上。
10)据说在北师大读书期间,侯马和伊沙都被誉为三浦友和,究竟两人谁最三浦友和同学们没有给出定论,但在《他手记》里,侯马给出了。那么小的弟弟就知道用哥哥像《血疑》男主人公的说法来争取自己继续看《血疑》的权利。童言无忌,童言最真。时至今日,三浦友和长成了侯马。伊沙长成了伊沙。
11)侯马一定经常在小憩片刻写诗因为他说,“这样的时刻,诗神最配享用”。
12)他还用这样的比喻来描写小憩后的片刻:阵雨后的森林。刚刷完的马桶。前者很知识分子,很唯美;后者很民间,很不雅。我们的侯马,就这样把雅俗共融于他的文本,他一贯善于调节两种或多种角色,正像儿子眼中的两个他,一个上班,一个写诗。
13)母亲十几年坚持为街坊四邻看病,人皆道无私,他却道出此中另具的一层隐情,母亲的种种非贫下中农身份使得她自觉自愿地乐于助人,说出真相的儿子的残酷?阶级对立年代的残酷!
14)儿子多么爱母亲啊,竟体贴到了全家人都姓衡唯母亲一人姓黄的孤独,儿子多么不晓得母亲的自豪啊,一个姓黄的女子,为一个姓衡的男子,生养下了这么多姓衡的全家。
15)张家界和曼哈顿到底谁抄袭了谁?三千峰林和摩天大厦到底谁模仿了谁?也许它们互不知晓,但侯马分明看到了张家界的活神仙在说,“这里是神界的曼哈顿”。曼哈顿同意吗?
16)一个思者应该是这样的,无论何时何地,他的思总能帮他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譬如在澳门,侯马看到了土地爷,看到了还不算本事,本事在于他给出的定义——离人最近的神,他的身高应不高于门槛。由此推论,神不能高高在上,连神都不能高高在上,人呢?高高在上的人,还是人吗?侯马诗歌的意义就在这里——他总是留有余地,让你继续联想,阐述。
17)侯马告诉我们,“观念”其实就是看到和想到,这是语义的真正还原,侯马用这个例证来强化他对语义的还原,女艺术家认为年近60岁的父亲是她的爷爷。妙的是,女艺术家本身就是观念艺术家。侯马用这一则开篇也许有提醒读者的意思——注意你的阅读并且别忘了读后去想。
18)我有过探监的经历,囚犯们飒爽英姿齐步走过操场,但我万万想不到可以这样表达,“做被迫的事情也保持积极的态度”,这里面,“被迫”和“积极”两个词用得极为准确,准确得讽刺,考虑到它们要形容的是囚犯,你会觉得心有戚戚。
19)侯马还说,牢房是囚犯的外衣。
20)2011年7月,突发脑溢血的父亲无法言语,只能靠管道进食液体,且大小便失禁,天天得交三千元费用。母亲说,父亲这样只是在拖累家人。我和妹妹默然。但我们敢直接写出“我们谁没有过盼望亲人死去的时候”这样真实得刺痛人心的句子吗?我们好像得维持一种可以向人交代的孝心吧?侯马啊侯马,你代替多少活着的人说出了这“残忍的亲情”,这在现实面前不得不的残忍一经你说出,我们就松了一口气。
21)在中国,普通百姓的非正常死亡(譬如非典、地震)通常以数字而非人名来计算,所以侯马说,“连眼泪也成为被统计的滴数”。
22)侯马似乎对鸟庭有感觉,他写过抽象的“鸟”,也写过具体的麻雀,大雁。明明大雁排成人字形飞过,他要说是大于号。大于号也对,以后我看到人字形我可能也要说大于号了,这样显得别致,另类。嗯。就这么定了。
23)高兴时,侯马会在《他手记》里哼唱民谣,由鸟儿来扮演民谣主人公。
24)我来自水仙之城漳州,读到侯马为水仙特辟一则除了心喜,还有小惊叹,水仙可不就是弱不禁风、转瞬即逝的灯吗?尤其那转瞬即逝一说。侯马堪称水仙的知音。
25)无论在福建还是北京,我都是一个场面上口拙的人,尤其不懂如何还击酒桌上的调情逗趣,在自惭形秽之余读到侯马《他手记》如下观点,深感吾道不孤。侯马对此风月场中的对话一语以蔽之:耗费着游戏人生的机会。
26)《他手记》时有温暖的一闪埋伏在一些小镜头里,譬如,同为1967年生人彼此的感应在0.01秒的一瞥中现形,一种默契从众人中辨析出来,这是时间对同龄人的交代,一瞥间透出无需明示的沧桑。
27)为什么侯马会想到唱歌时被蜜蜂蜇肿舌头这样的比喻呢?是啊,有谁见过遇到过蜜蜂蜇肿人的舌头呢?都没见过,为什么侯马就写得出呢?
28)有时,他会在一段叙述与分析后冒出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如“万类霜天竞自由”,像跑题,其实也切题,更多的是作者灵机一闪的调皮。
29)对“死”,侯马这样描述:他被时间用完了。
30)对民工在城市大桥下栖息,他这样描述:城市的大桥下面,是我吸毒的地方。起初我对吸毒不解,定神一想,方恍然大悟。他有时很冷静,那是没有办法的冷静。
31)我喜欢侯马对一些人情世事的洒脱,他遇到的大学老师已记不起他了,他很高兴,他知道一旦他记不起谁时,他也不会费劲去想。一般人可能会悲悯老师,感叹老师,他不是一般人,他是侯马。
32)我酌磨半天侯马的经典诗观一则“不要出现一个人名,也不要出现地名”,我承认这个诗观很奇怪,我不懂。古典诗词好像经常出现人名和地名,遇到侯马我得向他请教,但愿他不会说,这则的“他”不是他侯马。
33)1960年代人都经历过多次传借阅读而把一本书读到四角磨秃的地步,对此书你怎么说?侯马是这么说的:一块用小了的肥皂。惊险的比喻。
34)大家都知道侯马一毕业就在公安战线工作到今天,我想,他一定不止一次被问到如何调节工作与创作的冲突问题,所以他给出了这个答案“法律的毛巾总是可以拧出‘诗’来”,这个诗,也是湿,一个人只要内心还有湿度,就会站在法律的柔软与恻隐一侧,就不会坚硬、枯燥。
35)我说《他手记》是日常生活小百科,举个例子,对没见过精液的女同胞,读了《他手记》就知,精液“像一截挤出的牙膏”,真的吗?有条件的话查证一下。
36)我说《他手记》是普通人生的有意味记录,一个村妇在河滩洗衣,侯马指认,她洗去的只是人的味道,她不在意衣服上的沙土。此话何解?河滩上沙土更多啊。
37)真是服了侯马比喻的能力。“草根都脱了裤子,光着瘦骨伶仃的腿脚”,要多么怜香惜玉的心,要多么乡间之风吹大的心,才能写出这一片无遮无拦的草根,这一片不受道德限制的草根。
38)真是服了侯马反着思维的能力。母亲不让他把白衣黑衣混合着洗,他不听,理由:白衣能把他钟爱的黑衣染白吗?
39)到北师大上大学之前的侯马,究竟积累了多少可供今后写作的素材,仿佛整个乡村都等在那里,随时恭候侯马取用。但这样说好像又不对,侯马笔下的乡村,跟我们习见的他人笔下的乡村又有所不同,它不是看见老父必是弯腰躬耕田畴的艰辛,看见炊烟必是母亲遥望思儿的温暖。他的乡村,更多1970、1980年代的气息,对,他的乡村看得到他所处的1970、1980年代。他的乡村不是唐朝宋朝,也不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它就是1970、1980年代的。
40)“小松鼠,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仔细看看,有误吗?我是在《他手记》后面的某一则中读到侯马对本句的解释幡然醒悟,这句有误,有故意的误。
41)一粒小米粘到嗓子眼引发的咳嗽,引发了祖孙之间的身份交替,爷爷也曾这样剧烈咳嗽过,时空错位了,不是此时的他在咳嗽,而是爷爷通过他的嗓子咳嗽、诅咒。
42)他有很多我们不能共享的秘密,坦白说,《他手记》有相当部分我无法理解,他不需要我们理解,他只说给能理解的人。一定有一个人是他全程的跟踪者和心领神会者,他说,这就够了。
43)暴风骤雨摔打着山谷,午餐照常进行,只有一个人意识到,“万顷茎叶被按下又弹起,按下又弹起”。想象如此壮丽,如此诗意,他就是侯马。
44)蝴蝶似乎只能和梦发生关系,按侯马的理解,蝴蝶等于自由,梦等于思想,合起来就是,自由只能是思想的自由,因此,“蝴蝶只在梦中飞翔”。
45)“有如大象的温顺源于绝对的强悍,他的谦和里有真正的骄傲”,这是侯马的夫子自道?!
46)我们常常有被人塞瓜果进口中的经验,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把瓜果吃下。侯马第一反应是:惊飞了正在降临的灵感。
47)温暖的家族情,以想象死亡的方式传递。
48)“有回忆就有诗歌”,侯马又一诗观。
49)那个用沉默来忍受妻子喋喋不休的老警察,他的小脑萎缩症要等到妻子死后才能不治而愈。
50)从《他手记》中可以找到侯马的写作秘籍:“生活的缝隙中,他打捞着诗神遗失的钻石”,在侯马面前,你没有理由以忙碌来为自己诗歌写作的稀疏找借口,他十倍百倍忙碌过你,正因为他没有整块时间,无法调整出写作的好状态,他选择了手记体,或者说,手记体找到了他。这个跟他的生活与工作不会产生矛盾的手记体,可以在路上、在开会的间隙,甚至在饭局中随手记下。为此,他专门配置了可以随身携带的口袋本。两年半时间里,《他手记》完成了,一大叠口袋本也可以做一个展览了。
51)为什么他打捞的一定是钻石?对此《他手记》又给出了答案:“他作品的深邃源于对人性卑劣的揭示,而揭示的深刻源于他反求诸躬的真诚”,一句话,要严于待人,必先严于律己。
52)有时,他会用这么巧妙的一个暗示来表达夏天到了,“气温一变化,美人就上街”,他没有说这是什么季节,但我却坚信他指的是夏季。相信自己的第一条件反射,应该没错。
53)但是对他的“冥王星仍然是冥王星,但许多人开始小看它”,我却一头雾水,只想问一声“why?”
54)从美军墓园的十字架联想到童年数电线杆一连串的“平平平”,突然恍然大悟这“平”字也是一代人的生存写照——贫。跳跃中有内线贯穿着,直达要害。
55)若有机会遇到侯马的朋友,我一定喊一声“荒蛮”,那个答应的人,一定就是《他手记》里的这个人。这个人,被“他”用这个“抽象的词”起了绰号,“一下子就叫开了”,这件发生在八十年代的陈事,因为《他手记》而成为21世纪的新鲜事。
56)嘿嘿。
57)真的经常读到忍不住笑出声的手记,譬如这则,不知该不该说,不过既然《他手记》已写了,也就不在意我引用一番。话说他在高潮的愉悦中(“他化作天鹅迎接不可遏止的欢愉”,多文气的表述)“突然被问道:你爱我吗?”,如果是你,如何看待这个问句?
58)我的情景是,嘿嘿一笑,因为他继续写道“这是明显的绑架,来自他身下爱情的俘虏”。俘虏竟然可以绑架人,貌似悖论,在爱情的法则里,一切皆有可能。
59)鸟儿村落。侯马对冬天光秃秃的树上一窝窝鸟巢的命名。
60)侯马的生命里一定有过一枚金别针,他至少让它在诗歌里闪亮了两次。
61)我到北京后看见的很多宠物狗完全颠覆了小时候在乡村看见的狗的概念,它们哪里是狗,长得那么卡通,还不吃大便。作为同龄人,侯马见过的狗和我小时候见过的一定是同一只,我们都见过那只舔食孩童大便的狗,我认为狗很脏,侯马说,狗对人类怀着深情。
62)我一下子羞愧万分。
63)格瓦拉如何和乡下大字不识的老舅扯上关系?侯马会用一首诗告诉你,详情请见《他手记》(增编版,侯马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第81页。
64)听过侯马现场朗诵《雨夹雪》,从此不再厌烦本来很厌烦的“雨夹雪”。读过侯马短诗《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从此一代人就有了自己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