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趁着天气晴朗,再存点土豆白菜什么的,省得下雪了花冤枉钱。”12月15日,省城市民张阿姨正建议楼下的几位老太太多买点冬储菜。前几天,她刚买了几捆雪里蕻,准备闲时腌菜。尽管这几位老太太很同意张阿姨的建议,但她的儿子李明却不以为然,“都什么年代了,还存什么菜,现在市面上什么蔬菜买不到?”
过去,由于物资匮乏,冬天买不到新鲜蔬菜,于是人们提前购买进行储存,以便在寒冬里也能吃上蔬菜。现在,随着蔬菜品种的丰富和供应的充足,人们对冬储菜的购买数量较以前减少了很多,冬储菜开始渐渐“失宠”。
老年人:冬储是一种情结
提起冬储,很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会想起妈妈做的“瓶装西红柿酱”。有人甚至还在网上详细描述了它的做法。“到了西红柿成熟的季节,妈妈会买来好多西红柿,洗净用开水烫过,再一个个挤到葡萄糖瓶子里,然后上锅蒸,蒸好后晾凉就可以备用了。等到了冬天,拿出来炒菜、拌面什么的,比大棚里的西红柿好吃多了。”
采访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对冬储菜记忆深刻,每年立冬时节,就帮父母排队买白菜、扛土豆和晒雪里蕻等。当这些人开始追忆冬储趣事的时候,冬储情结却在父母身上一直延续了下来。
“前些天我买的大葱才5毛钱一斤,等下雪后还不知道多贵呢!”张阿姨说节省是自己冬储的一个原因,但更深的原因是一种习惯和情结。“餐桌上没有自己腌制的一碟咸菜,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吃什么都不香。”
张阿姨家腌萝卜干和雪里蕻的历史已有三十多年了,腌菜的方法还是她母亲传给她的,她把腌菜的方法也传给了40多岁的女儿,如今连外孙女都会做了。每到冬天,张阿姨家的饭桌上除了鲜菜外,总少不了一碟咸菜或酸菜。虽然现在市场上卖现成酸菜和咸菜的商家有的是,可她还是觉得自己腌制的更卫生、可口。
年轻人:没有冬储的习惯
尽管老年人对冬储菜的热情依然高涨,但年轻人却显然没有太大的热情。
“我看好多人都买冬储菜,多麻烦啊!现在蔬菜供应这么充足,现买现吃多好啊。”家住省城长风小区的“80后”许女士对冬储菜很不理解,“账要这么算,一下子买一堆菜,一是没地方放,二是搬运也麻烦,再者蔬菜放一冬天也不新鲜,也要浪费掉不少。”
另一对“80后”裴先生夫妇也认为:“房子才80平方米左右,一下子买这么多菜,没地儿放。家住5楼6楼没电梯的,弄不好还得雇人搬,花得钱更多。”还有不少年轻人认为,平时在家也做不了几顿饭,买那么多扔了可惜,现在超市里什么菜都有,随买随吃,这样多方便。也有人认为,储菜腌菜不仅需要空间,更需要晾晒等工序,为了吃一碟咸菜,就费那么大的事,不值当。
采访中,“80后”主妇李女士的话很具有代表性。“现在超市、市场上的蔬菜几乎没有季节限制,冬季各种新鲜蔬菜也是应有尽有,蔬菜都是换着品种吃,谁还总吃白菜、土豆。虽然价格略高但是新鲜,总体下来也多花不了多少钱。”
随着时代进步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加之年轻人很少自己动手做饭,生活空间紧凑,冬储的传统正在年轻的群体中逐渐淡化,渐行渐远。
蔬菜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
一方面,“80后”不理解父辈们看起来费时费力又没多大效果的冬储习惯,另一方面,父辈们又抱怨“80后”不懂得过日子。观念认知的错位,究其原因还在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带来供求矛盾的解决。
12月16日,记者在位于省城晋祠路北段的太原河西蔬菜批发市场上看到,白菜、土豆和大葱等冬储菜已大量上市,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近年来,随着设施蔬菜的快速发展,市场上蔬菜品种丰富多样,随买随吃成为许多市民的选择,整袋购买白菜、土豆和大葱等冬储菜的市民寥寥无几。
在省城美特好等超市,每天清晨,四种“一元菜”刚运来的时候,拎着蔬菜,排着长队,等着过秤的市民也成为每天上演的生动风景。所谓“一元菜”,是太原市2013年5月推出的一项惠民活动,该市拿出1000万元的价格调节基金作为启动资金,直接将资金补贴在终端销售环节,使居民每日能吃上四种“一元菜”。这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市民吃菜贵的问题,也有效缓解了市民对冬储菜的依赖。
专家认为,整个社会冬储观念的改变,根本原因在于蔬菜短缺矛盾的解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交通运输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冬季蔬菜品种逐渐丰富,城市冬季蔬菜等农产品供应得到了保障,冬储菜也开始离市民越来越远,渐渐失去其原有的“宠爱”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