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上·伊川语录》:“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若一日有所得,何止胜读十年书也。”
对此,我体会深刻。 2016年4月3日下午,咸阳文学院大家聚会,高朋满座。此间,为我一本薄书《怀念与忧思》召开了一次高品格的作品座谈会。我之所以说这是一次高品格的座谈会,并非会议规格有多高,并非指主办方花了多少钱、进行了多么排场的摆设。恰恰相反,这次座谈会几乎是一次“白桌座谈会”。称它是“白桌座谈会”,是因为它几乎没有花钱。利用节假日,咸阳的文学腕们聚在一起,畅所欲言。说它是一次高品格的座谈会,是因为参加会议的人,几乎都是千年帝都咸阳文学界的大家。
杨焕亭:笔名楼石,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长篇小说专业委员会委员、咸阳市原作家协会主席、咸阳市广播电视编委会副总编辑、咸阳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主任编辑。其著作等身。尤其对小说的评论,在咸阳堪称首屈一指。近年,他的长篇巨著《汉武大帝》和《武则天》更是誉满全国。
王海: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陕西省长篇小说委员会副主任、咸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咸阳文学院名誉院长:陕西书画院咸阳分院名誉院长。他的长篇小说《老坟》《人犯》《天堂》《城市门》享誉神州。有的被改编成话剧,有的被改编成电影。
刘公: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精短文学学会会长、陕西省精短小说研究会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咸阳文学院院长、咸阳有突出贡献专家。香港“世界中学生华文微型小说大赛”顾问。《灵魂撕裂的那一刻》《傻子一样的葡萄》分别入围第五届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多篇小说发表后被转载并翻译到国外,连续多届获得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他的长篇小说《爱好痛》,出版不到一个月就再版。中国作家网、中国作协《文艺报》有专门报道,陕西文化厅《文化艺术报》彩色整版、凤凰网、全国文化信息网等260多家媒体有专门介绍。
冯西海:笔名晴雪。现任咸阳市秦都区文联主席、作协名誉主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著有长篇小说《爱恨无奈》、《彩票》以及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6部170多万字。是被誉为包括作家程海、王海在内的咸阳“文坛三海”之一。
还有《华商报》住咸阳记者站站长李正善、陕西精短小说研究会副会长知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学柱、咸阳文学研究院副秘书长筱曼、咸阳作协理事郭亚玲等人都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并踊跃地作了发言。
那么,这样的气场,是作者有广泛的人脉,还是作品惊世震俗?
非也!我一介书生,以教书育人为业。“朝秦暮楚“,早先年,曾在家乡礼泉一所中学任教,1985年,招聘到湖北十堰,一生把大半辈子的心血撒到了异乡的土地上。和家乡的同仁几乎没有什么交际,而文集《怀念与忧思》,前边已经说了,它不过是一本薄书。这“薄”既指厚度,也指内容的单薄。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么多的大家牺牲自己难得的节日休息时间,亲临座谈会,对我进行指导,纯粹是为了关心提携文学爱好者,为其指出一条可供借鉴的创作之路。这也是近几十年来,陕西文学之所以昌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座谈会由咸阳文学院院长刘公主持。大家们对我的作品集《怀念与忧思》,分别就不同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客观、真诚的评价,既有充分的肯定,也有中肯的批评。
杨焕亭主席重点谈的是我的中篇小说《黄土魂》。他高屋建瓴,对作品既作了宏观扫示,又进行了微观解剖。他认为作品值得肯定的有四点:一是主题好,有新意。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描绘了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文化到新文化,从农耕文化到城市文化的艰难转型。作者肯定传统但没有否定现代文明。杨主席说,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他甚至把《黄土魂》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相提并论。他认为,主人公董正平从农村走向城市,又从城市走回农村。这不是一个简单选择,他是经过了剧烈的思想斗争,甚至说是痛苦的煎熬才作出的决定。董正平要再次回到黄土地,不是旧地重游,再不会像他第一次回到牛角塬(高中毕业)那样随随便便地当一名代课教师,他是要回到自己的精神故乡。黄土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正平的远见实际是作者具有前瞻意识,作者的这种前瞻意识在于把握住了时代潮流。二是结构好,有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矛盾交错展现。这里既有人与环境的矛盾,又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人与人的矛盾又纠结在一起形成了新旧两种理念、两股势力的冲突。尤其是正平与白云的冲突,正平与芳梅的冲突,始终都在揪着读者的心。三是结尾好,引人入胜,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四是语言好,接地气。杨主席列举了我作品中大量的生活语言,进行认真地分析。从乡俗俚语,到人情世故,他都作了精辟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在谈到我的作品存在的问题时,杨主席也指出了三点:一是叙事方式还比较传统,二是线索单,三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还有所欠缺。
省作协副主席王海首先揭示了所有文人的痴情。他说,搞文学是一件害人的事情,你只要爱上它,你就甘愿为它吃苦受罪。他对我的几篇散文《人活一口气》《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叹惋红颜多薄命》等进行了分析评论。他认为我的散文很吸引人;立意新,基本功扎实;对我的语言评价,他连用了三个“非常”:非常真诚,非常生动,非常接地气。他说,《人活一口气》把一个俏皮的小孩写得活灵活现,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结尾好,让人动情。他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的二婶形象作了重点剖析。他说,这篇文章的故事比较缠绵,魅力在于给读者留下了思维空间。他说,好小说、好散文一定不要把故事讲完。文章虽然是一篇散文,但这个二婶很有故事,在她身上完全可以多做一些文章。作家要学会“自私”,学会节省自己的信息量,要知道给下一部放。但可惜,这篇文章后边把二婶写丢了,没有做到“形散神聚”。王主席认为我的散文缺少一种飘逸感,缺少灵气,都太实。构架上,严密性还不够。形式上还要注意创新。
咸阳文学院院长、主持人刘公是读我作品最多的专家。对我的小说和散文都是了如指掌。他感觉我的作品最缺少的东西就是细节的描写。他重点谈了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他认为缺少细节描写的小说,就像一个人缺少灵魂一样,让人感受不到他(她)的鲜活。他语重心长地说: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细节,是文章的生命。一篇文章,尤其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有出色的细节描写,读起来就生动有趣,就觉得真实可信;反之,文章情节再曲折,思想主题再深刻,也只能是干巴巴的,让读者觉得味同嚼蜡,缺乏感染力。
刘院长进一步谈到: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描写是由许多细节描写所组成的,细节描写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以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为目的。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细节的具体描写,使得读者对一部作品的环境既有宏观的认识,又有具体的感受,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有助于文章的主题的表达。细节是供人细细地去品味,不能一笔带过;有些重要细节,作家要不厌其烦,写它三五页都不为过。
秦都区文联主席、作协名誉主席冯西海,曾被认为咸阳先锋小说高手,近年投身书画创作和研究。他从书画与写作关系谈起,认为现在是做文化的时候了。他说他认真地看了我的几个短篇。总体感觉:文笔流畅,让人能一口气读完。说实话,现在让人能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并不多。他还认为,搞文学的人是比较高贵的人。文人要有自己的个性。他指出,我的小说叙述艺术比较粗放。为文太实,语言缺乏个性,用经典小说来衡量,技术上要提升的空间还比较大。
文学院副秘书长长筱曼看了《果树园风波》后,特别喜欢几首童谣,她认为,这完全是原生态的,甚至当场将其中两首进行了背诵。她认为,作品既有关中风味,又有武当山特色。在谈到问题时,她也觉得文字比较正统,不够飘逸和灵动。
作家郭亚玲认为,我的作品特点是真情,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爱。对世界的爱和对人类的关爱。据此,她认为作者有一颗善心,一颗爱心,一颗正直的心。几篇小说给她的印象很深。故事性强,引人入胜。讲到我写母亲的那一篇小文时,她十分感动,眼泪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
还有人认为,“朴实,又未尝不是一种优点。”要学人之长,更要扬己之长。
他们都谈得是多么的好啊!尤其是对我为文的过“实”,缺少飘逸和灵气,说得较为中肯。专家们几乎都谈到了这一点。对此,我过去虽有认识,但却没有把它当作影响阅读的问题进行解决,有时候可以说是故意去追求。我自己曾经总结自己作品时,用四句话进行过概括:“老汉婆娘碎崽娃,苹果柿子老南瓜;关中风情秦川话,黄土做成泥巴巴。”但是,经过这次座谈会,经过聆听文学大家和写作高手们的点评,使我明白了:搞创作不仅要把黄土做成泥巴巴,而且要做成漂亮的、具有工艺性质的泥巴巴。让人喜欢,让人看了就爱不释手,而不是看一眼就想扔掉。
大家们的高论,我将谨记,且慢慢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