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轶事
鱼网情深
首先声明一下,此哥非彼哥,他是我的一位堂哥,比我长十多岁了,这里且美名其曰为”老哥”。
老哥老嫂都毕业于扬州师范大学,且都有了正式编制,都在村里一所小学任教,哥是语文,嫂是英语,一家三口,后来,儿子也学业有成,从沈阳刑警学院毕业后被聘在常州某地派出所工作,可以说是幸福一家了。在村子里算是书香门第,很受敬重。这都不算啥,俗话说,好事成双,最让老哥得意的还是”家谱”的传承人。
村里六百多户人家,而姓刘的就占一百几十户,是村里的大户族。前不久,一位同宗的远房本家,将一帖传承六百多年的家谱郑重其事的交接给老哥,老哥受宠若惊,将它视为定海神针,传家之宝,皇上圣旨一样恭敬的收藏起来。能够继承家谱,那是在族里算是有成就,并就且是德高望重之辈了,获此殊荣那是令许多族人望尘莫及,羡慕不已的事件。哥除了给些族里的一些长辈看过外,别人极少见过。
接受了家谱,哥首先就慢慢拜读并熟悉谱子里的”祖宗十八代”,那是一张上等地质的黄色绸缎面,绸缎面的四边全是金色绒面镶嵌,宽八十公分,长一米八,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先人的名字,其中有些先人还加有红笔小字的生平事迹描述,这些人都是生前地位显赫,为家族获得声誉殊荣,名噪一时特别人物,其中两位先人地位尤为显著,一是乾隆年间的,官至贡生;二是镇守镇江镇压邪教太平军,官至副将……这张家谱、虽说传了几十代,除了颜色稍有些褪色外,其余存完好,字迹也清晰可认。我也是跟着父亲才有幸看到了这张家谱,有幸了解了其中的一些先人。
哥的家谱珍藏在楼上一间书房里的一只古朴古香的樟木箱子里,楼上什设布置讲究,门窗似乎终年关得严严实实,但光线明亮,屋子里也清理得一尘不染。平时却很少上去。自从儿子毕业在常州工作后,哥嫂两人就孤寂的守住着这十多间房子,特别是两人退休后,哥越感寂静,也就是那时起,哥利用自己的知识特长,师范中文系的优势,闲情逸致,写些小稿,报上刊刊,到也不亦乐乎。
哥在村子小学当了二十多年的校长,可谓是桃李满村,这些学生毕业后走出社会,干啥生计的都有,其中一大部分的都混得不错,有些虽然毕业多年,并成家立业,但还常怀师恩之情,经常年底回家都带着礼物来看望老哥老嫂,师生相聚,自然一番热闹。又如,村里的一些红白喜事,老哥老嫂也常被邀请赴宴,这无疑又给老哥”德高望重”的成份上又增添了几许光环。
我每年回家,因为也业余爱好写稿,所以常和和老哥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话题当然就是谈文说字,谈古论今,谈谈写作技巧,并且一边喝茶,一边相互递烟,可谓悠然自得,情投意合。除了侃些文学,再有时,哥就跟我说说家谱,说些先人的遗训,这时,老哥总是显得津津乐道,神采飞扬。他告诉我,先人最大的寄托就是希望后人兴办学堂,培育人才,做个受人敬重的书香门第……这些遗训,正好吻合了老哥现有的职业,每每说到这里,老哥的脸上总是露出怡人的的微笑与自豪,那种面部表情就象春风春雨滋润下的桃花,朵朵盛开!
老哥闲来无事时喜欢写些叙事性小散文,题材常是取源于生活中的一些细微末节,而且最使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一些微妙的,最使人关注的家庭生活或情感琐事。这些平时看起来就是件枯燥乏味的事,可经过老哥妙笔生花,写出来就特别有趣耐读,这主要是叙述细腻,详略得当,可有时美中不足的是老哥的人物语言塑造,老哥的散文中,为了突出自己的”文采”,有时把一些基层的劳动者,甚至于农民工的语言表现的比较含蓄深奥,甚至富有哲理,这不符合人物性格与身份,每逢这时,他便会与我据理力争,但我还是各执一词,不肯示范,那架势就好比针尖对麦芒,互不妥协,最后的情形双方都感觉彼此是”秀才遇到兵”,争辩的面红耳赤。当然最后老哥是不会认输的,总是以胜利的口吻,理直气壮的质问我说:都别争了,,我先问问你,是你发表的文章多,还是我发表的文章多?就这生生的一句话,常让我哑口无言,“败走麦城”。
又有一次,为他的一篇文章发生争议,哥大手一挥,显得很派斗,很气势的的君子风度,没有跟我争议,转开话题。过了几天,他居然拿出那篇发表在扬子晚报的文章样报很得意的跟我说:咋样?抬杠是没用的,这就是最好的证据!”接着又咄咄逼人:我所掌握的写作技术你不一定懂,所以你得谦虚点,当然,你是搞汽车行业的,你懂的我不懂。“就这么简单几句话,让我哭笑不得,极为尴尬。
老哥的自尊心很强,总能在许多争辩的逆境环境下据理力争,反败为胜。好在他也时常聊qq,这让我暗暗地留意起来,终于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抓到尾巴,那是他与他的同学的电脑聊天记录,从聊天内容来看,是在一次师范同学的聚会上,大家久别重逢,酒酣耳热后为了一个工作话题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老哥好象占了下风,事后,一位老同学给他发来短信,戏谑他,问及事后体会感受如何,老哥很坦率,八字囊括:表面平静,内心翻腾。同学”呵呵”一乐,随即发给老哥一张鬼脸表情……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争辩的尴尬事很多,很多事件的接触往往是浅表面的认识,不够深刻,接触得越久越深也就了解得越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尊严,特别是亲朋好友,所以发生在身边的一些细微末节的事,仔细品味,其实就是一种乐趣,更没必要计较了。
心计
市红星汽车修理厂修了一辆本市的煤炭运销公司的拉煤车,修完后车主修理费不够,用二十顿碎煤充值了修理费用,快到发工资了,张厂长让财务员老王想法把煤炭处理掉,来充当一部分工人工资,老王在外鬼混了半天,回来对老张说,煤炭运销公司的煤堆积的象丘陵一样销不出去,价格极为低廉,最后建议老张,不如把这些煤炭平均分给工人,提高工人的积极性,老张想了想便答应了。
下班后,司机师傅用厂里的雁牌客货车一一装满,送到各个工人师傅的家中,轮到送往机修工谭伟家,只见谭伟光着膀子,把车装得堆积如山,还在拼命的往煤堆上加积,那干活的精神真可谓精力充沛,生龙活虎!干得也是汗流浃背,浑身象个黑人似的,张厂长看得直心疼,嘴里嘀咕骂道:这个屌操的,平时干活有这样精神就好了……
一阵灰飞”雾霾”,一座煤山终于按人次分到各个工人的家中。完事后,工人师傅都心满意足,各自回到自已的工作岗位,干活精力似乎比平时都饱满!到了月底发工资,老张却开会说,上个月生意惨淡,几乎亏本,均分的煤炭按市场价钱算做工资,没等老张说完,谭伟不乐意说:咱家的煤多得狠,早知市场价钱我就不要了。老张朝谭伟瞪着眼睛说,你别得便宜卖乖了,整个工人的煤炭分配就数你最多,装得满满的还不算,堆了又堆,你以为我的眼睛被飞灰眯住了。(大伙儿哈哈大笑)。谭伟又问老张说,不是说分利的嘛?不要钱的?老张说,尽想便宜事!天下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呀?谭伟还想说些啥,老张大手一挥:既然大家都没意见,事件就这样了,你谭伟不要可以,自已雇车,给我把碳拉回来。
谭伟无话可说,回到工作单位,我刚想问问谭伟的感受,谭伟便抢先对我说,别问了,你哥我什么时候吃过别人的亏了?这次也行,还挣了个运输费用呢、说完自顾自哼着歌干活去了……
消息传到老张耳里,老张嗤之以鼻,说:小样,嫩着呢,不给你们些小甜头,我那堆煤炭怎能处理掉,这就叫做“给你芝麻,还我西瓜!”两厢情愿,皆大欢喜……
冬天来了,煤炭运销公司给咱厂里拉来两车煤炭,老张让工人师傅卸煤,谭伟心里惊呼:老张该不是又故伎重演了吧?但他多了个心眼,给拉煤司机敬上一支烟,攀谈起来,最后才知道,这次拉来的煤是供厂里过冬取暖用的,但免费,原因是,老张也是煤炭运销公司的一名股份制……
原来如此,谭伟心里不禁暗暗的骂起老张:屌操的,我们都上你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