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章维,湖北黄冈人,现旅居北京,毕业于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散文、诗歌,以及新闻作品散见于《北京文学》《北方蔬菜报》《民主协商报》《巫山》等报刊杂志、新媒体、网站;著有30万字长篇小说《岭上花正红》;获得荆门新闻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大学时期担任《荆楚理工学院报》学生主编,曾参与编写《我身边的党员风采》以及多册企业书籍,目前担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大美县域》系列丛书的副主编、《巴蜀墨风•精短小说》散文编辑,主编有《大美县域•中国梁平》《大美县域•中国巫山》等系列图书;业余时间自由撰稿。
风雨中观卢沟桥
查章维
今年我去参观了位于丰台区的卢沟桥,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项个人活动。如今回味起来,也别有一番意义。那天刚出门,天际已经乌云变幻、风起云涌,但好不不犹豫出发了。在抗战雕塑园站下车,步行不到千米就看到了宛平城。遗憾的是,宛平城内街和抗战纪念馆都在修缮,故那次没能进入纪念馆观摩。
径直穿过顺治门,隐隐看到了石狮子。此时风很大,游客不多。不用排队就通过检票口,但我没有一丝喜悦,一种凝重的感觉反而让我不寒而栗。乾隆手书“卢沟晓月”碑仍然矗立在那里。现实总会打破固有的神秘,乾康二帝对卢沟桥做出的伟绩,也只能通过这冰冷的石碑向后人昭示。
我俯下身子、睁大眼睛,试图找寻桥体上的历史印痕。在我潜意识里,当年守卫卢沟桥的中国将士在与日军肉搏时,应该留下了他们的战斗痕迹。然而很遗憾,那些刀印弹孔,许是像那些石狮一样,经不起岁月的风蚀而消失殆尽了。
我在原桥面旁缓缓踱步,却没有像一些无知小孩一样踩踏那凹凸不平的石头,因为我知道那些桥面石见证了这里不平凡的过往。触摸着那冷冰冰的坚石,我思绪万千。八年烽火起卢沟,蹂躏东三省六年的日本帝国主义,早就对华北乃至中国全境垂涎欲滴。这座通往宛平县城的桥梁,无疑成了咽喉中的食道。幸运的是,中国这头狮子当时已经醒来,不再是毫无秩序的撤退。可是,积贫羸弱的民族被唤醒后,大刀片与坦克车的厮杀,注定了这座英雄桥的命运。
雨终究还是来了,桥面上的风呼呼的有怒吼的感觉,我想当年在这座桥上展开的厮杀声应该就像这种怒吼吧!迎着夹杂着雨水的风,我向远方眺望。在城东关文子山有赵登禹墓,可我不知道哪座是关文子山。在英雄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保持静穆,也是对烈士的祭奠吧!
绕过宛平城西门,在墙根下往回走去。注视着那一个个黑色的水泥墩子,看到了记录的日军罄竹难书的罪行。日军暴行如此惨绝人寰,我的衣服被雨水浇湿又何足轻重呢?宛平城外墙没有故宫的庄严华丽,但灰色砖石上斑驳的弹痕,是当年侵华日军掠我国土的证明。七十八年前的隆隆炮声中,多少条枪朝着这座堡垒上的中国军人射击啊?这些黑色的水泥墩子也像一座座坟茔一样,在向后人诉说着一个不屈民族的铁血峥嵘。
走到卢沟新桥公交车站时,雨已经淅沥沥的快要停了。型号各异的汽车在卢沟新桥风驰而过,而那三百多岁的卢沟桥,依然横跨在永定河上,目送着我等游客观过走过,又从新桥离开,向着现代文明的都市进发。
家乡的茶思
查章维
每次离家,母亲总会给我准备很多水果、熟食等家乡的吃食。为了减轻负重,并将一些好的吃食留给家人,我总会将部分东西拿出来。母亲又会强行塞进我的行囊里,如此反复,最终只得各退一步,让母亲将一些保质期较短的吃食留下。这个过程中,有一样东西我是毫不犹豫拿走的,那就是家乡的茶。
我带走的茶,并非什么名贵品牌,乃是普通毛茶。我的家乡地处大别山南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同时,也盛产绿茶。寻常百姓居家所饮用的茶,多是价格低廉的毛茶。其包装也是极为简单,并非如名贵品牌那般豪华精美。
母亲一般选购两种包装的茶叶。一种是塑料袋封装,剪开一个小口,整包茶叶便可倾倒而出。另一种则是铁盒子外包装,里面还有一个类似于锡箔纸的内包装。这两种茶的外衣不同,茶叶品相也有差别,其价格自然也相隔一个等级。我一般会各带一样,以适应出门在外的需要。
我们一般用铁盒子包装的茶叶待客。青嫩绵软的茶青,采摘一芽二叶,经过焙炒后,就会变得较为精细匀称。取一小撮,置于透明的杯子中,添上滚烫的开水,茶叶便在水中打着旋儿,在吸饱水后沉至底部。伴随着热气和茶香,水则慢慢变成青色。客人出于礼节性,无论水温如何,总会端至嘴边吹吹气,再小抿一口。若是时间放得久了,茶水则会发黄,甚至发红,这是难以避免的。
家乡的熟客,则会趁热饮用。此时的茶水则有一种难以言表的醇厚味,而全无涩意。过路客一般不会续杯。这种茶正妙在此处,倘若续水,第二杯的味道要大打折扣,乃至第三杯则索然无味了。原来这种茶的精华,在第一杯时就全然释放,以义无反顾的姿态完成了宿命。没有续杯的客人走远了,剩下的茶渣则返回了大自然 ,化作春泥更护花了。
我们家人喝的塑料袋包装茶则不会如此。虽是带有很多散叶的粗茶,但也是柔软的茶青蜕变而来。同样用开水冲泡,其茶汤相对浓郁。家人的茶具一般是洋瓷茶杯或瓷碗,比客人所用的茶杯更大,其容量之大也就消释了茶叶的粗犷之气。以前父亲收工回来,母亲照例会是给他冲上一碗的。父亲流了很多汗,一仰脖便能干掉一碗。咕噜咕噜顺颈而下,那种解渴又解乏的感觉,小资生活中的细品慢酌不能替代。
天凉时节,茶水冷得快,母亲特意为父亲准备了保温杯。冲泡一次后,不用更换茶叶,便可续杯两三次。父亲端坐,双手交叉握杯,置于膝上,与我们闲聊,亦或来一盘楚河汉界的厮杀。当父亲将只剩下茶渣的杯子置于桌上时,续水的任务一般由我和哥哥完成。不用担心茶叶的量影响茶水的口感,只知道保证父亲的杯子不断水,成了曾经的我们尽孝的极好形式。
远在异乡,水土皆与家乡有别,但从家乡带来的茶颇为亲切。冲泡一杯家人常喝的毛茶,闻着清逸的茶香,我的脑际中就出现了父亲喝茶的情景。待温度正好,我也大口而饮,酣畅之余,再次添水,也能再品家乡茶味。
佛曰: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个枝芽,两片茶叶,在离开了茶树的母体,本毫无生命可言,再趟过滚烫的锅釜,也失去了青春的色泽。然而,跨过千山万水的这些干叶子,承载的不仅仅是茶的精华,在异乡开水的催化下,还能多次释放乡土的韵味。过路客,或者异乡人,则不能品出“一次性”精品茗茶的个中情味了。
家乡的未名河
查章维
到重庆巫山出差,同事感慨南方过于潮湿,作为生长于温暖的南方的我而言,却有点愤然。准确地说,南方有山水的润泽,气候相对湿润。巫山的大美山水,与家乡相似,使我感到格外亲切。在山水相依的农村长大,如今混迹于高楼林立的北方都市,怅然若失时,家乡的河水似乎还在耳畔汩汩流淌。
家乡的小河,没有名字,姑且称之为未名河吧!乡人倒也习惯了它没名没姓的存在。如此这般,倒也回归了自然,因为自古山川本就没有名号。它起源于山体的暗泉,却有别于一般的山涧小溪;比之奔腾的大河名川,尤不能及。从海拔较高的泗流山出发,沿着群山的脚步,绕过田垄地头,一路蜿蜒的未名河,将家乡的梯田一劈两边。于是,这条未名河不再沉默无名。
在秧苗下田前,以及茁壮成长期,正是需要灌溉的时候。未名河水正好兼顾着两侧的水田。农人只需开挖小渠,或者用中空的长竹引流,水稻就有活路了。倘若是多雨季节,水田多余的水,亦可反其道而行之,汇入未名河,从而防止漫堤。农人在田间劳作,带着一脚田泥和疲惫,在清凉的河水中稍稍站立,掬清水以洗涤,洗去了污浊,也洗去了疲惫。在河水的滋润下,水稻长高,乃至抽穗结出谷子。农人笑了,河水就不用照管农田,而向远方流去了。
我们年轻的一辈,远离了那样日落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汽车尾气让商业化的稻米变得索然无味,我们只好在城市的夹缝中寻求自然的气息。公司附近就有一条河,它应该是有名字的,但我也懒得询问它的称号。在我看来,水泥砖块铺就的河底之上,暗绿色的青苔与垃圾同时登场,混合着城市污垢的河水,不值得我去记住它。这样的河,也难以见到童年时的情景。
家乡的未名河,是我们童年时的游乐场。水至清则无鱼,未名河水里的小鱼小虾,难以令我们心动。长着两只大钳子的河蟹,成了我们争相抓捕的玩具。
作为男孩子,我是小伙伴中的抓螃蟹能手,但也有失手的时候。有一次暑热时节,我和哥哥到河中玩耍。在树荫下,站在清凉的河水中,想不凉快都难。翻开石头,左右扫视,发现了一只黑背的大螃蟹。螃蟹张开两只大钳子,哥哥赶紧指使我去捉。我的手绕到螃蟹后面,正要下手时,意外发生了。
母亲大声叫着我和哥哥的名字,催我们回家吃饭。我正扭头回应 “哎——”时,手指一滑,螃蟹的大钳子夹住了我的食指。我抬起手后,螃蟹依然不放。“噩——”我转而大声叫疼。母亲没听到还在喊,我只好又回应“哎——”……这一“哎”一“噩”,连在一起叫唤成了“哎噩哎噩”。甩掉了大河蟹,食指上留下了一个小血口,悲极生乐的哥哥在一旁哭笑不得。
彼时的哥哥,在学校刚会查字典。通过汉语拼音查字法,他找到了“噩”字。想来这汉字蛮有趣,虽然与我在河中的叫疼声有所区别,但是有四个口,与当时的情景颇为形象了。哥哥遂给我取外号为“哎噩”,并将其刻在一棵枫树上。哥哥说等我长大了,还能看到长大的“哎噩”二字,这样就不会忘记小时候的疼了。哥哥的话并未变成现实,那棵刻着我外号的枫树,在家乡安装电线时,因挡住了线路而被伐倒。我想即使没有砍伐,估计也见不到了。在我读初中时,举家搬迁至另一个镇子上居住,原先属于我家的木材被盗一空!
知了吱鸣,烈日当空,夏天的未名河真可谓一条好的避暑河。看到新闻上屡见报道的溺水事故,我不禁为家乡人以及未名河感到庆幸。因为未名河小得恰当好处,从未发生过一起溺水事故。家人乡人不用担忧我们的安危,毕竟未名河水最深处才至膝盖。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家乡的未名河虽小,但那源源不断的流水,与蕲河相汇,流淌到了更远的地方!我想未名河水应该与伟大的长江,或者黄河融为一体了,如此也便有名了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父母倾尽一生心血,举家搬离故土,抚养我们兄妹三人长大。我们远离了家乡,但未名河水依然在心中流淌。曾经的“哎噩”儿语,随着滚滚波涛,也会流得很远很远……
拿走主义
查章维
我在有生之年,呼吁国人要实行“拿来主义”,我所写的这点东西后来也被编进了国文(当然“国文”现在称“语文”)课本。这足见国人渐渐读懂了我的心意。可是近些年来,我在天堂里闻见韩国(当然在我有生之年还未独立)的所谓学者实行“拿走主义”。先是绞尽脑汁地“研究”出了炎帝等神话传说源于韩国,熊猫的老家在韩国,后是西施、李时珍是高丽(韩国过去的称呼)人,以及端午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我竟笔不忍举了。总之,这“拿走主义”也未免太惊世骇俗了!
端午被韩国申遗,竟还成功了,可见卷头发、蓝眼睛的外人是不知晓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被拿走”的。而从国人由原先的愤怒,到后来的淡然视之,我却看见了众多的“看客”。民族文化被侵略于他们是毫不影响的,他们依旧为了“钢铁结构”而奔波着。而如我先前的呐喊:“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若干年后,他们带着一点残羹冷炙去见祖宗,祖宗恐怕要“含怒九泉”。
在我写这点东西的时候,也就是公元二〇一一年三月七日,又闻朱元璋被“纳入”韩国籍。尽管死人不会站起来喊韩国侵犯了他的姓名权、名誉权,可是他们的后代是在的。这且不说罢,就连西施、李时珍也被强行“加入”韩国籍。对于美人西施的被“拿走”,也不算坏事,一者见得国人美丽,让朝韩国人流了口水,二者见得韩国古代没有出名的美人。至于医圣李时珍,我只知道他的故里在湖北蕲春,与韩国隔着千山万水呢!难道李时珍有飞机可乘?亦或有孙大圣筋斗之术?与之相关的中医药学,我只看到韩国小天后张娜拉千里迢迢到蕲春对李时珍顶礼膜拜,还为之歌唱。最后为她祖父捧回去了一本《本草纲目》。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我国张衡的浑天仪,被印在其新版万元币上,自谓之国宝。我想这于打肿自己的脸,然后对世人说“我很胖”,是没有二别的。而我国国宝和小巨人姚明的被“拿走”,这无须我再耗费笔墨,事实胜于雄辩,况且国人的口水就够多的了。
韩国阴险的研究者的阴险的“拿走主义”,屡禁不止,乐此不疲,尤使我觉得愤怒,而阻止此等文化侵略,不仅是中国学者的使命,更是现在十三亿国人的使命!
致信春日
查章维
留不住冬季的飒飒呼啸
带走了岁末的繁华与喧嚣
春日里的温暖微笑
任微风拂拭柔柔的发梢
观赏新春的婆娑缥缈
莘莘学子重聚在白龙山腰
红花般的烂漫绚丽
绿叶般的宁静恬美
我彳亍于青青的草坪
送走一年前的苦闷与彷徨
喜爱铅字伴随着鸟语花香
沐浴大地复苏后几米阳光
欢欣鼓舞清冽的河水哟
千万莫待干涸时再挣扎不休
你尽可以尽情地徜徉
可是思绪仍旧飘向了远方
孩童在河堤上把线放得长长
为了使风筝迎风高高飞翔
是谁让你抽出绵软的柳条
让我的视窗变得千丝万缕
我要用足迹作笔大地为纸
致春日一封踌躇的信笺
含情脉脉地抒发我的忐忑
只因为我在春天等待花开
祈福雅安
查章维
春风才拂拭大地
晨曦刚洒满山河
一切来得猝不及防
里氏七级的地震震颤着民族走廊
茶马古道散溢出多少碧茶之香
翼王悲剧地亦是红军胜利场
国宝故乡大香格里拉驿站
如今却满眼是断壁残垣
汶川、玉树的伤口还未愈合完全
历史再次把泱泱中华考量
邛崃山东麓的雅安遭受重创
成千上万惊悸的心儿住进了篷帐
不要为生存的路而迷惘
血泪凝结出的曙光会照亮前方
只要我们怀揣着一丝希望
痛苦就不会在我们身上彷徨
我们的天空也罩上阴霾
人民子弟兵恰似奔赴战场
在危难的地方释放出正能量
全国同胞给你们送上救急粮
虽然我们和你们不在同一个地方
但我们的心和你们一样挂肚牵肠
再大的悲伤咱们一起扛
再大的灾难咱们一起担当
让我们用坚毅搭建一座桥梁
通往重建辉煌的彼岸
让我们用从容书写一段历史
奏响时代灿烂的乐章
国家智慧城市
响亮的名片会继续雄起
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
耀眼的幕布将再次揭起
为逝者默哀,为生者祈福
愿雅安同胞走出悲怆
包扎好流血的创伤
用有情的心灵面对无情的灾难
祈福雅安,祈福雅安
化悲痛为力量,化团结为神奇
一切的一切总在奋斗中前进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震荡中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