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斌小说二题
婆是一座山
安斌
我婆是个苦命的人。
六十八岁那年,婆走完了她生命的路程,怆然的走了!
那年,我刚刚12岁!
记得婆走的那个晚上,干冷干冷的,我在我家承包的砖厂玩,忽然小姑跑来喊我赶快回家。我心里一紧,是不是病中的婆……三步并作两步的跑回家,看到父亲和大姑在给婆穿寿衣,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悲痛,扑上前去,哭着、叫着……我婆无力的垂着头,微弱的气息已经没有了感觉。
在一刹那间,没有母爱,从小被婆宠坏的我,仿佛一下子懂了许多事,婆走了,我咋办?
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无助。在我眼里,婆是一座山,而今,山倒了,我去靠谁?
后来,姑说,婆前一天晚上都不行了,因为放心不下年幼的我,在白天给他们安排了我今后的生活,才很不甘心的走了!
婆是个双目失明的人,打我记事起,就一直和她生活在一起,每次走进家门,只要看到婆,我的心里就踏实了。由于眼睛失明的缘故,饮食起居有许多不便,我常常就是婆的拐杖,搀扶着她冬天去外面晒太阳,夏天去树荫下乘凉。去邻村姑家,我常常扶着她,往往要走半天才能到。姑是个孝顺的女儿,每逢礼拜天,都要来给婆拔眼里的倒睫毛,然后将一周的脏衣服拿到涝池去洗。每到这个时候,我的脏衣服也就在婆的招呼下一同交给姑去洗。每周一次,从不间断。
小时的我家境差,换洗的衣服又少,而且从不洗澡。到了冬天,身上就爬满了虱子,奇痒难忍。婆常常在我熟睡的时候,在我的衬衣缝里,用瘦小的手去摸虱子,使我感到了无尽的温暖和舒坦。衣服破了,扣子掉了,婆便让我穿好针线,摸索着将衣服缝好,久而久之,婆凭感觉缝出的衣服不但平整,而且还不走样。以至于我长大成人后,常常想起双目失明的婆在摸索着缝衣服的情景而感叹不已,泪眼婆娑。
婆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勤劳节俭是她那个时代人的共有美德。而她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心血。记得每年忙罢,农业社分给每家的麦草,婆便坐在夏日的骄阳里,让我将麦草一筐一筐的提出来倒在院里,然后自己在麦草里用手不停的抖,从中找出夹杂的麦粒。往往一个夏天,婆便从那小山似的麦草堆里还能抖出大半斗的麦粒,然后在我家的碾子上磨成面。在那个食粮紧缺的年月,全家人就能好好的吃几顿麦面馍。
在我的记忆中,婆时时刻刻在关爱着我的成长,生怕我受了委屈。亲戚看她时买的点心,即使强迫她吃,她都要趁人不备偷偷的藏起来留给我。那年夏天,我逛街回来,又饿又渴。婆正准备将邻居家给她端来的半碗干面拌好,看我回来,便又将碗递给我,说:“让我康娃吃,我吃了又不长骨头不长肉了。”吃惯了包谷面搅团和高粱面馍的我,端过来便狼吞虎咽的吃起来。我隐隐看到婆将唾沫咽了下去。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时是多么的傻呀!
婆一生命运坎坷,与人为善是她的立身之本。从我记事起,从没见过婆和谁拌过嘴。年轻时的坎坷命运使她仿佛比别人更多了几分忍耐。但对于我这个孙子,婆不但疼爱有加,而且简直到了惯养的程度。谁也不许说我,即使错了,她也要护我。从而使我在婆去世之前养成了一种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霸王性格。常常惹得左邻右舍不安。
在婆的眼里,我是她的命根子。她常常摸着我的头,对我姑说,看我康娃啥时候能长大,我就闭上眼了……
今年清明,我带着十四岁的儿子回家给婆扫墓。墓草萋萋,隔在另一个世界的婆是否会看到她的“康娃”已成人。
怀念一头牛
安斌
小时候家贫,自家种地碾场就只好借队上的牛,然后等耕作结束后给队上的饲养员送上一袋料,表示对牛辛劳的补偿。后来,农业社解散了,包产到户。我家分到了十多亩地,每年的秋收、夏耕、春播及碾场,都需要牛才能完成。由于家庭困难,我一家实在买不起一头牛,父亲便和对门八爷商量,两家合买一头牛。牛,只能买一头,可两家的地加起来有三十多亩。繁重的劳动就全落在了这一头牛的身上。
记得两家合买的牛是一头壮年黄牛。刚牵回来,村上的老人手都来看热闹。就像现在谁家买回来一辆车一样。黄牛瞪着铜铃一样的眼睛,警觉的望着周围的人,鼻子里喘着粗气,尾巴不时的在身子两边甩动,浑身上下棕褐色的毛光滑发亮,一身的腱子肉看上去很强壮。父亲和八爷乐呵呵的抚摸着牛的脊背,不时回答着乡亲们的问话。我那时候很小,跟着大人围着牛看热闹,隐约感觉乡亲们议论的焦点话题只有一句:这是头好牛。
刚分社那几年,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迸发了出来。到了夏耕时节,每天凌晨四点,父亲便开始下地。我家的地大部分在村外,地旁边便是村上的公墓。父亲肩扛着犁,我揉着惺忪的睡眼,迎着满天的繁星,牵着牛磨磨蹭蹭的跟在后面。到了地头,父亲从肩上取下笨重的木犁,我开始给牛背上套格子,等一切都准备好,父亲将犁头深深的插进麦茬地里,将手中的鞭子抡圆,在牛的上空甩一个响鞭,吆喝一声“得起”,牛便将头一昂,后蹄猛的一蹬,迎着黑漆漆的夜,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我站在地头,望着渐行渐远的父亲和牛,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蛐蛐叫,着实令我害怕。等一圈转过来,我就牵着牛缰绳,和牛并肩走在田埂上。父亲扶着犁,不时的拽着套在牛鼻梁上的绳子,引导着牛顺着犁沟直行。东方撤哨的时候,三亩多地便耕的剩下了一小半,看着整整齐齐被翻起来的地,闻着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土壤,听着牛“呼哧呼哧”的喘息声,抚摸一下牛浑身湿透了、倒贴在庞大身躯上的毛,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吃早饭的时候,地也耕完了。我和父亲开始卸牛身上的绳索,沉重的木头格子从牛脖子上取下来盘好,像褡裢一样搭在牛背上,父亲重新将犁扛起来。牛是有灵性的牲口,返回的路上,我感觉它的心情也异常愉快,终于可以歇息吃饭了。
等到吃过早饭,该轮八爷牵牛下地了。牛,迎着毒日头,又要重复刚刚结束的劳作……
每到农忙季节,只要不下雨,牛都要起早贪黑的重复着这重体力劳动,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有时候实在支持不住了,便会卧倒在地中间,任凭鞭子像雨点一样落在身上。抽的狠了,牛就使出浑身的劲站起来,拉着沉重的犁继续往前走。许多次,我隐约看到牛的眼里滑下了浑浊的泪滴,看的我直心酸。
龙口夺食的日子,牛透支体力更是到了极限,有时候来不及吃口草料,便被人牵出去,拉着像小山一样磙圆的碌碡,
在摊开麦子的场里转圈碾麦。头顶上的骄阳像火一样炙烤着,人站在树下也觉得透不过气。牛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仍然不紧不慢,踩着厚厚的干麦,吃力而机械的拉着碌碡一圈一圈的转着。父亲站在场中间牵着缰绳,拿着鞭子吆五喝六,不时将举得高高的鞭梢打在牛汗津津的身上。那个时候,农村每家几乎都是这样,牛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刻不停的劳碌着。每当暮霭落尽,黑夜升满,村中的生产路上便会看到父亲或八爷牵着牛匆匆回家的情景,像一幅画,一首诗……可谁能体会到这温馨的画面背后牛的苦楚。
这头牛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季节的变化干着不同的活。在那个缺乏机械的年月,牛,扮演着两家老少合起来都无法比较的劳力,两家人对牛的依赖超乎了当初买牛时的初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头牛成了两个农家年年渴盼丰收的希望。
一年多下来,当初肥壮滚圆的牛便瘦了一圈,一双无神的眼睛深深的塌陷下去,头整天耷拉着,油亮光滑的棕红色毛也变得稀疏干黄,脖颈处勒出了一条坚硬的老茧。每当我去牵它下地时,它似乎哀哀的望着我,眼里流露出一丝悲凉和无奈。往往我要拽半天,它才像攒足劲似的将后腿猛地一蹬,沉重而又吃力的站起来,默默的跟着我,重复着永不停息的繁重劳动。
我家这头牛,陪伴了我整整三年,从壮年到暮年,为两家年年的丰收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八爷和父亲看它劳累成一身的病,也不忍心让它再这样不停息的干下去,便找了个买主,将它卖掉了。记得买家牵它走的时候,它似乎明白了什么,回头凝视着我,眼睛里滑落的泪水顺着干枯的眼眶流下来……我不忍看它的眼睛,心里涌上了一丝无可奈何的酸楚。八爷和父亲以及周围乡亲仍然大声的说着话,看不出有丝毫的留恋。只记得父亲说了一句话:一牛可代七人力,这头牛确实出了力了。我愤愤地问父亲,这个买牛的人是不是杀牛的?父亲没有回答我,只苦笑了一下……我望着和我朝夕相处了三年,辛苦劳作了三载的老黄牛渐行渐远的背影,想起那双哀怨的眼睛,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眷念和不忍,我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安斌散文二题
永 寿 人
安斌
大凡各地方的人,都有其性格特点。南方人多柔情似水,沉稳内向,工于心计,眼神里含的是一种深不可测的灵敏和机警;北方人大多性格刚烈,奔放粗犷,说话生硬,声如洪钟,心里坦坦荡荡毫不设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也许是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造成的差异。后天的改变只能变其质,很难改其本,所以北方人的刚烈和粗犷只能理解为环境造就,与其本无关。南方人的阴柔和细致也只能理解为自然的造化,与其质密不可分。而生存在西北的陕西人,从古至今都是一副楞娃的面孔,在人来人往的热闹场合,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的十有八九是陕西人,而陕西人里面又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人,关中人地域条件优越,离省会城市近,相比陕北、陕南人见多识广,性格活跃,能言善辩,关中人又以地域划分为南北,有南山猴,北山狼之说。而永寿县就处在北部丘陵地带,永寿人就自然而然的成了传说中的北山狼了。
历史上的永寿人穷,穷的沉重,穷的有点辛酸。出门是沟,抬头是丘,除过一条312国道横穿境内,永寿和外界似乎再也没有什么联系了。因为见识短,眼光浅,造就了永寿人胆小怕事,谨慎懦弱的性格特点。假如在咸阳,一堆人坐那儿热火朝天的聊天,角落里坐着一位肤色粗糙、脸蛋赤红、沉默寡言、偶尔讪笑的人,一定是永寿人。前几年流传着一个笑话,说一位永寿人到北京办事,想见识一下地铁,买票坐上去,从此便不分三向的在地铁上坐了整整一天才出来。是否真事,无从考证。我就纳闷了,鼻子下面有张嘴,自己不知可以问别人啊!这就是永寿人,出门宁愿吃亏也不随便搭话。还有一个段子,说的是有一位永寿官员带部下去南方出差,部下去宾馆登记房间,前台接待将房卡交给部下,部下拿着房卡怎么也开不了门,他只好一个人安静的站在门口,也不找服务员帮忙,也不下去问前台接待,直到一个多小时后领导回来,部下还安静的站在房间门口,见多识广的领导即同情又好笑,部下还委屈的说,他不知道这卡是开门用的,在他住过的宾馆都是服务员用钥匙开门。永寿人的老实由此可见一斑。从这调侃永寿人的段子中,道出了永寿人曾经的观念落后和见识短浅。
永寿人重闲适,易满足。在过去,“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永寿人的人生理想境界。这种不急不躁、不给不闹的性格造就了永寿人小富即安的特点。难怪南八县的人到永寿来,总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冬日的阳光下,一排顺墙根晒暖暖的老少爷们悠闲自得的嬉笑打闹,胡谝海聊。他们不由发出感慨,永寿人真有福!话语里即羡漾永寿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又鄙视这种慵懒的生存方式。其实这是永寿人对地域环境造就的自身生存状况的一种无奈和认可,也是对束缚自己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强烈不满。这种内藏的复杂情感是外地人难以理解的!
永寿人老实,老实的让人不忍伤害,这是发自内心的本分和正直。老实人往往吃亏,受了伤害的永寿人往往想不通,这个世界咋还有这种人?或者说永寿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受了伤,用一双纯净的眼睛看世事。你看我老实,我就老实!因为永寿人知道,老实人终究是不会吃亏的。
永寿人淳朴,淳朴的像黄土地上的土疙瘩,看不出缺点,可能也没有优点,就是一个没有特点的人。你用你的聪明和机灵去戏弄或欺骗一位永寿人,当你还在情不自禁沾沾自喜的时候,永寿人与生俱来的淳朴,永寿人眼睛里流露出的最原始的纯真之光,永寿人发自内心最质朴的肺腑之言,足以令你动容,使你陷入自责、惭愧,甚至痛苦的纠结中。这种良心发现造成的内伤比自残更痛苦。
永寿人善良,善良的让人心疼,善良的让人匪夷所思。当今社会人心浮动,甚至连老头老太太都按捺不住和汽车叫板的时候,永寿人绝对不会故意或者不怀好意的躺在你的车前撒泼。即使是真的擦碰,如无大碍,永寿人都会起身拍拍土,看一眼惊慌失措的你,不好意思的朝你笑一下离去。弄得撞人的你还傻乎乎的站在原地回不过神。这到底是谁撞谁啊?这就是永寿人,方便别人,也方便自己。
永寿人饮食简单,生活单一。吃着象钢丝一样的冒尖的饸饹,就着难闻的生蒜,嚼着大块的黑猪肉,喝着灼人的烧酒,脸红脖子粗的大声叫喊,哭爹骂娘。永寿人性格中的豪迈之气和本真只有在酒精的作用下尽情释放。
永寿是一片没有污染的净土,永寿人的内心天真无邪,你很难走进永寿人的内心,因为永寿人的内心世界太纯净,太简单。假如你被永寿人接受,恭喜你成了一名永寿人,成了一名淳朴、善良、老实而又多了几分精明的永寿人了!
心存善念 便会途遇天使
安斌
听赵杰先生的名字,还是2012年他为家乡贫困大学生奔走呼号,募捐了十万元善款,圆了二十位优秀贫困大学生的上学梦。而且之前还有许多的善举。我心中不免赞叹:真是一位有情有义之人。捐资助学,功德无量。心中渴望见一见这位在省城做事的永寿籍善人。
初识赵杰,是在西安高新区陕文投•金色西部广告传媒有限公司他的办公室里。给人的感觉是豪爽、大气、乐观、精瘦干练、才思敏捷。话语中不时透露出对家乡的依依之情。鲜明的个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是个比较挑剔的人,特别是和人交往,那些不合自己性格,不对自己脾气的人,要么望而生畏,要么敬而远之。可和赵杰先生交流,我内心有一种不设防的感觉,不仅轻松,而且愉快。试想,他能将一笔让家乡农民多少年也挣不到的善款捐出来助学,可想这个人的境界。也许对于他本人,这笔钱不算什么。但就他这种大公无私,大爱无疆的举动,确实使人感动不已。无私的人胸怀坦荡,心襟广阔,有爱心的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佛光菜根谭上说:无求的布施,端严高贵,令人感念;无悔的布施,身心光明,令人赞美。当今中国,不缺善人。做慈善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沽名钓誉,目的性很强,这种人做善事前往往考虑的是结果,一分钱的捐助,可能想收回一毛钱甚至更多的回报。一种是不求回报,不计付出,做过后立即忘掉。就像犹太人做善事一样,默默无闻,生怕别人知道。这种人才是真善,才会被人永远记住。
赵杰先生的善举,显然是后一种。记得去年暑假,在县上有关部门的一再邀请下,他才回到县上,勉强参加了一个捐助仪式。结束后连口水都没有喝便匆匆离开。令人肃然起敬,他对朋友说,咱做这些事不想图什么,千万别声张。这么多年在外打拼,时时心系家乡,但他做这件事之前反复考虑是否合适?他怕由于他的行为而使接受者难堪。所以,赵杰先生对有关部门的领导说,我把钱直接汇到你的帐上,由你们代发给那些贫困大学生,不要提我的名字。领导很受感动,但还是按照政府部门的程序,搞了一个不算宏大的仪式,用以鼓励社会上有善心的人士踊跃助学。这也许是县上领导们的良苦用心吧!
我记得星云大师曾说过,参禅求道的大彻大悟不是那么容易,不过每天都有小小的觉悟,日积月累,就会豁然开悟。我觉得一个人的心灵和一个人的行为成正比,正如赵杰先生那样,如果没有悲天悯人之心,没有一念之慈,万物皆善的觉悟,也做不出这样令人称道,使人感动之事。
我曾对社会上的许多现象持批判态度,也常常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对上古社会纯美的良俗公德颇怀好感。赵杰先生以及社会上许许多多象他一样的爱心人士的行为,改变了我对当今社会顽冥不化的看法。也许是个人的修行不够,看到的多是社会的阴暗面却忽略了自己身边的许多美好事物。著名企业家,慈善家陈光标先生曾经说过:“像我的名字一样,立志做中国慈善事业的光荣榜样和道德标杆。”赵杰先生和陈光标先生比起来,所捐数目确实太小了。但对于社会而言,能以自己的行动,去做一个社会的高标,带动和鼓励一大批人来做好事,这才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是人生观和道德观在个人思想境界中的实现。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像赵杰先生这样的行为,不仅能在一定范围内带动一群人,一帮人来做好事,而且这种慈心为人,善举济世的美德,在不久的将来,会像春天阳光下的鲜花一样,蓬勃的发展起来。
赵杰先生不是一位职业慈善家,也许他为家乡贫困大学生募捐的行为只有一次,也许还要坚持下去。但作为一位从农村走出来,深知父辈生活艰辛和上学不易的赵杰先生,还有这二十名大学生,在他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曾有过令人感动,催人奋进,发人肺腑的难忘的一幕。有人因此而自豪,而欣慰;有人因此而感动,而发奋。但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共鸣和道德上的互动。宁静才能致远,从宁静中可以找回自己;无私才能容众,从无私中可以扩大自我。我想,那些接受了赵杰先生捐助的二十位大学生,在他们涉世不深的世界里,一定会心存感激,起码会在他们长大成人的时候,会极力的去做一个好人,踊跃的去做一些善事。因为,这些大学生切身感受过像赵杰先生一样的爱心人士的良苦用心和无私捐助。在他们纯洁的心灵深处感受了好人带给他们的温暖。
这才是慈善的光荣榜样,这才是社会的道德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