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莲红,60后。唐山作家协会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精短文学作家。已经出版一本文集和一部长篇小说。
作者作品
思母倍感福
华北 张莲红
每每烦恼,必有老母身影闪现。想起故去的母亲,再坏的心情也会瞬间神清气爽。只因那个年代,那么的艰难困惑,含辛茹苦,母亲的腰杆总是坚定果断地挺着,话语总是铿锵有力地回响着,微笑总是发自内心地荡漾着,让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涌出希望与光明来。我真的没有理由将今天的点滴不快放大,就是压力沉重得几近崩溃,也会思母倍感福,心灵的阴霾突然间柳暗花明起来。
童年里,母亲的身影是轻快悠扬的,虽然已过四十年轮,仍是年轻俊秀。早起,全家上下十几口,个个蜡黄清瘦,一个个端着碗,张着嘴等着那口大锅里微稠的玉米稀粥充饥。母亲却笑容满面地高声喊道:
“每人一碗,喝了下地干活去!”
我是家中最小的女儿,那碗稀粥喝下去,还空着半个肚儿,何况父亲、四个哥哥和三个姐姐呢?父亲和哥哥们要举着镐头刨地。地在南山坡上,坚硬无比,镐头刨到石头上,大白天的都会擦出火花来。我和姐姐不是帮着拣石头,就是拔草,手经常会磨出鲜血来,拿石头一擦,顺手抓一把干土面撒上就继续干活了。
母亲是来自大上海的城市女子,不会干庄稼活。为了维持生计,她自学了缝纫技术,在生产队里给全村老少做衣服,挣的工分不比父亲少。每当回到家里,却时常为一家人的吃饭愁得心焦……。如今,看着粮满囤,油满桶,早饭都能浠干搭配,营养丰富,午饭更是鸡鸭鱼肉,丰盛得不得了,我焉有不知足之理?
童年里的精神生活也很枯燥无味,两本小人书被翻看得破烂不堪,还宝贝似的珍藏着。偶尔翻到哥哥的一个本子里抄录着那个“走马观花”的成语故事,就如获至宝,遇到最要好的小伙伴才会悄悄地讲给她听。她听得聚精会神,那双好奇的眼睛里一直闪烁着渴望。母亲见我这样爱书,便利用早晚休息时间为老师家做衣服,只是为了给我换一本书来读。母亲说:
“闺女,爱看书是好事,长大了去大城市读书。”
每每提及家乡外那个世界,母亲都会这样描述自己的故乡——上海:
“那里有24层的高楼,整个路面都是水泥打的,雨天出去,鞋都是干干净净的……。”
24层的高楼啊!看惯了故乡的茅草屋,24层高楼的样子是那么的模糊不清。有时做梦,梦到自己小心翼翼地爬上去都会惊得冷汗淋漓。还有那水泥打成的路面是什么样儿,那时的自己没见过,是绝难描述出来的,因为连“水泥”这个名词都陌生的像现在梦中的“爪哇国”,高楼与水泥打成的路面可以说远在天边,遥不可及。
当我把母亲描绘的场景讲给那个要好的伙伴听时,她那好奇的眼睛睁得就要离开眼眶了:
“那么好的地方,你妈为啥不住,到咱这个小山沟里来呀?”
小伙伴的问话,让我目瞪口呆,一时无言语对。
“是呀,母亲为啥要到这里受穷呀?”
当我把这个问题向母亲提出的时候,母亲笑了:
“等你长大了,遇上一个自己喜欢的男人,就会离开母亲,心甘情愿地和他在一起,至于他带你到的地方是穷是富,就管不了了。”
“我要让他带我到那个有24层楼的地方去。”我不加思索地回答。
“好,我的女儿有出息,理想大。”母亲搂着我亲昵。
如今,我们祖国前进的步伐一日千里,就连自己工作的县级市也有了24层的楼房;水泥路连家乡也达到了“户户通”;图书管里琳琅满目的书籍让我的眼睛应接不暇,家里书柜的藏书也超过了千本;随时打开两台电脑都有新书可读,连手机里都能读到名人名家写的书了;电视节目100多个台,想看什么类型的节目,遥控在手,就可一目了然……。如此充实的精神生活,我焉有不知足之理?
童年里,有个愿望时常莹绕脑际,读着名人名家的书籍,幻想着有一天也能写本书,让和自己一般喜欢读书的人来读。于是,高中毕业,便开始了爬格子的生活,那一包包稿件发出去,寄回来的过程,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闺女,咱们不是那块料,还是别做那个梦了吧。”
我黯然失色,折断了梦想的翅膀,决心安于现状了。
终于迎来了重视知识的黄金时期,我有了工作、事业和家庭,年过六旬的母亲身板瞬间直起来。她说:
“闺女,你可要珍惜啊!”
新世纪新开端,我第一篇征文就获奖了,让我重拾年轻时的理想,开始写自己的生活了。那天,我提了好多母亲爱吃的东西送过去:
“妈妈,这是我写的征文获奖了,两千多元呢。”
“是吗?我的老闺女终于有文章让爱读书的人来读了。”母亲乐得满脸的菊花。
如今,母亲已经离世几年,她的音容笑貌依然激励我快乐地生活。每遇不快,想到母亲,再难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思母倍感福啊”我是幸运的,母亲不仅给了我血肉之躯,还给了我聪慧的大脑,她教我做人的真谛,让我从芸芸众生的生活里体会到幸福。谢谢老母,我永远怀念你。
作者简介:张莲红 1963年出生,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已经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和一部长篇小说,现定居唐山。
留个梦想给休闲时做享受
华北 张莲红
前段时间,偶遇青春时代一起工作的同事,她笑吟吟地对我说:
“莲红,咱刚开始工作时,我没发现你写文章这个天赋呀!如果那时候,你发表一些文章,现在一定会当大官啦!”
我不知可否,只能淡然一笑。其实,那个“大官”对我的吸引力并不大,没有实现儿时的梦想,着实是我的遗憾。如今,浮花浪蕊都尽,能伴我幽独的竟是儿时那个梦,机缘巧合,恰到好处,自觉也不枉此生了。
《不要让别人实现了你的梦想》,这个观点是一个八零后网上佚名写手某篇文章的题目,他谈了很多那个时代,那个年龄的立志者奋发创业后,美梦成真的感人故事。激动的画面,催人奋起,正是自己青春年华的真实写照。我推荐给儿女,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人生智慧,也能拼搏出一片天地来。自己却偷偷地打开笔记本电脑,发自肺腑地写下了这样一则与那位作者的初衷南辕北辙的题目:留个梦想给休闲时做享受。我并不是要另类做人,而是岁月给人的思维带来阶段性调整后的真实自我。
我年轻的时候,正赶上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梦想被现实裹挟着,失去了初衷。起初的作家梦因“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激情浇灭。初级理想因时代赋予的重任改变,催生出那个时代为祖国、为人民、为家乡建设出力献身的无限的动力。
梦想需要汗水的浇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我和那个时代的同志们迈着奋起的脚步,不知疲倦地追逐前行。
一九八四年的七月,阳光灿烂。家乡遵化最具实力的北关招待所,迎来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院子里迎风摇曳的鲜花被青春的气息喧闹着争相怒放。不到半个月的应急培训后,我们便急匆匆赶赴工作岗位。
为了那场“20年后的再相会”,我们顶风冒雨跑村庄,下田头;我们夜以继日采树种,修道路;我们忘记了父母、兄弟姐妹,也忘记了自己,还何谈那个初梦?
儿子睁着一双纯净无暇的眼睛望着我,他需要照顾,需要奶粉,需要抚育。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让我自顾不暇。那个初梦不得不被挤压到心底的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每每上升一点点,都会被工作的忙碌与儿子的哭声再次打入心底,她蜷缩在那里,慢慢变小,以至于成了虚无。
人到中年,父母公婆衰老的背需要我们支撑,亲人朋友们的愁苦忧伤需要我们排解。身为妇女娘家人的我不仅得为妇女儿童说话,还要脚踏实地地做中心工作,所包村百姓的吃喝拉撒得管,市政府拆迁征地要参加。那个初梦成了现实的“一枕黄粱”,泡影成空。
我得感谢那段时间管理的短路,人们的思想被名利熏陶得污秽,他们追逐他们的,我追求自己的。短短几年的沉淀历练,竟成就了我内心世界的波澜不惊,文字与书香给了我难以言表的宽慰。百万字的内心告白,让我在不知不觉间实现了梦想。这究竟是上天的眷顾,还是自己内心无限向往的结晶呢?
待鬓发染霜的今天,退出职场后,那个梦想成了自己休闲时光的一缕春风,伴我精神焕发如青年。只因为那是青春的梦想,故仍能活在青春时代。遥望前方,脚下的路虽然越来越短,仿佛能看到尽头了,可热血仍然澎湃。已经过了追梦的年龄,却因梦想在怀,要追着赶着的去实现而焕发了斗志,这是一种享受,精神上的享受,是精神对物质的高贵享受。
感谢年轻时的错过,感谢生活的积累,感谢陪我一路前行的人,无论你们、他们在我人生的路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都是我生命里的缘。这种缘必将和我的梦想一样,成为我如今休闲时光里回味无穷的享受。
(编辑 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