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起点品读 微信公众号  新看点网邮箱:xkdkkk@163.com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站搜搜索
 
   □ 会员风采
华夏精短文学
咸阳文学院
文坛赛事
世界文学
文学活动
其他

 

 

会员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华夏精短文学 >> 详细内容
华北分会签约作家李尚森文学作品专版

   李尚森,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协会会员、涿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现受聘于华育品学教师研修院高中名师团队成员、学而思名师大讲堂名师、北京二中亦庄学校(国际部)国学教师。出版和发表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扬帆集》,散文《随笔二题》《青春永驻的作家颖川先生》《儿时的雪》《红喙与黑喙》等。

 

 

作者作品

 

我希望与同学相聚

华北 李尚森

 

畅饮几杯

无拘无束地

倾吐一下欣喜或心酸

 

说说当年

可敬可亲的老师

肃静热烈的课堂

温馨快乐的宿舍

活泼秩序的操场

美丽灵动的校园……

 

说说现在

生活无序的慵碌

含饴弄孙的乐趣

道听途说的无聊

养生保健的体会

柴米油盐的心烦……

 

我又害怕相聚

害怕近距离看到你

因为

你的脸再不是当年

苹果一样的红润

你的秀发虽然乌黑飘逸

但已被化学药品浸染

你的笑声虽然爽朗

总不像当年银铃儿一般

悦耳清甜

 

我又害怕相聚

害怕近距离看到你

因为

你的脊背已经佝偻

身躯再不像当年那样伟岸

你的目光虽然炯炯

但眼角的褶皱

遮掩不了岁月的磨难

你说话的声音虽然洪亮

总不像当年那样铿锵浪漫

你的腿脚虽然灵活

但走起来略显蹒跚

 

我害怕相聚

害怕短暂的相聚又离散

同学聚会后

本应激越亢奋

而我却沮丧寡言

甚而,泪水涟涟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有人说我太认真,太脆弱

有人说,没出息

男儿有泪不轻弹

遗憾啊,遗憾

当初没有勇气向你表白

牵手,相伴

一起欣赏

春花娇美、夏树蓊郁、

秋果累累、冬雪片片

牵手,相伴

到人生的终点……

遗憾啊,遗憾

我们年轻时没有多少机会

兄弟们围坐

围坐,也不必效仿古人

曲水流觞

弦歌赋诗

更不必模仿市井流俗

行令划拳

只需敞开心扉推杯换盏

可矜持、可豪放、

可捶胸顿足、可咒地骂天

因为,我们也是一条好汉

 

同学们阿!

同着四十几年的日升日落

同着四十几年的春华秋实

同着四十几年的风霜雨雪

同着四十几年的上下求索

同着四十几年的风云变幻

 

我们有过多少山重水复的困窘

又有多少令人激动的花明柳岸

……

 

同学们阿!今天我又见到了你

我害怕相聚

害怕短暂的相聚又离散

 

父亲是个农民,

他有很多梦……

 

 华北 李尚森

 

(一)

 

父亲是个农民,

他敬天如神,

视地如命,

爱庄稼像呵护自己的子女一样深情。

 

他有文化,

在解放初期就读完了初中。

他在人群中没有话份儿,

对别人的高谈阔论

 

他只能在内心权衡……

 

在那战天斗地的年代,

不满三十岁的他

刀刻的脸庞清癯,

浑浊的眼睛红肿,

粗糙的双手开裂,

焦黄的头发凌乱蓬松。

 

他有一个梦:

我不怕吃苦受累,

我不怕苦雨凄风,

只要让一家人一日三餐

吃上净米净面,

不搋康团菜就行

……

 

一九七八年的寒冬,

安徽凤阳小岗村西头

严立华家低矮的茅草棚,

十八位农民菜色的脸

 

映着昏暗的灯,

他们签下“大包干”的“生死状”,

颤抖的手摁下十八个手印殷红,

为了家人吃饱肚子,

他们以“托孤的方式”

豁出了性命!

 

改革的春风轻轻地吹

吹开大地冰封,

也吹开了父亲麻木的脸,

绽出了久违的笑容。

村里的高音喇叭哑了,

集合上工的钟声息了,

清晨,

喜鹊枝头报喜,

傍晚,

夜莺田野抒情,

池塘里,

青蛙合唱,

村落间,

遙闻犬吠鸡鸣,

乡间小路,

归的学童,

荷锄的农夫,

精神抖擞,

喜悦沐浴着改革的春风。

 

当田野里不断传来布谷鸟的歌唱,

当树从中传出丝丝蝉鸣,

麦子黄了,

麦子上场了……

当一浅子白面馍端上餐桌,

父亲坐在正中,

鼓动着厚厚的嘴唇:

指指白面馍,

“这是我半生的梦。”

 

调皮的小侄子说:

“爷爷您真棒!”

温顺的母亲说:

“老头子你真行。”

 

哪是我棒我行,

还不是靠那有大智慧的邓公!

 

(二)

 

改革的洪流涌动,

改革的步伐疾行。

 

每天晚上,

父亲坐在电视机前,

目不转睛。

聆听着中央的声音,

借鉴着外地农民“发家致富的经”。

 

一天早晨,

父亲骑上自行车,

迎着朝阳,

去了县城。

买回来一摞书,

跟全家郑重宣布:

我要试种蔬菜大棚。

 

父亲,晚上灯下苦读,

白天一头扎进大棚:

香椿芽的培植,

豌豆苗的栽种,

黄瓜的嫁接,

西红柿的抹红……

虽然天已隆冬,

可是,棚中暖暖烘烘。

 

虽然天已十冬腊月,

可是,棚中碧绿青青。

父亲面带微笑,

侍弄幼苗

像呵护子女一样投入真情。

 

当家家户户准备年货的时候,

父亲的大棚有了收成,

他赶着牛车到集市,

几筐反季节蔬菜一抢而空。

在回家的路上,

 

父亲对着老牛说:

伙计,我试种已经成功,

我要扩大规模多种经营,

实现我钱袋子鼓起来的梦。

你说中不中?

 

后来,

政府修了公路网,

实现了村村通,

父亲割舍了陪伴他多年的老牛,

开着汽车将“放心菜”

送进了县城,

送进了北京,

实现了他从田间到餐桌

不超过一天的梦。

 

(三)

父亲是个农民,

年过七旬,

他脸色不再清癯,

他眼睛不再红肿,

他双手不再开裂,

他头发不再蓬松,

如今,

他盖起了三层楼房。

 

去年,

农村实行了“煤改气”,

和父亲一样的农民也懂得了保护环境。

父亲在众人面前也有说有笑,

经常来到村老年活动室

和老哥们下下棋,

唠唠嗑,品品茗。

 

偶尔和老伴来到村文化广场

和老姐妹扭扭秧歌,

舞舞时代的风。

今年,

家里又装上宽带网,

时常和在海外的孙子视视频,

打听一下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工程。

……

 

父亲是个农民,

和全国人民一样

实现了,

自己很多的梦。

父亲是个农民,

和全国人民一样

实现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月的风吹来一个节日——三﹒八

华北 李尚森

 

不知何时你告别了青年节“五﹒四”

过上了妇女节“三﹒八”

 

我猜想:

在一个喜庆的日子

你穿上了美丽的嫁衣

带着你的嫁妆

离开了父母

伴着玉箫、牙板、欢快的唢呐

嫁给了你那心爱的他

 

也许,你很时尚

披上了婚纱,坐上小汽车

顺着街巷还转了一下

从那天起

对你的称谓添了很多

有的乍听起来还略显尴尬

你肩上的担子

也逐步加重

赡养老人,呵护孩子

照顾孩儿他爸

打里,打外

支撑着这个家

 

人生就是这么平凡

平凡中蕴育着伟大

习习的三月的风啊

吹来了妇女的节日

歌唱着平凡的女性

赞美着女性的伟大

 

 

谁来作答

华北 李尚森

 

当年

一对互有好感的青年

你赠我一帧小照

我寄你一封信扎

可谁也没说出

藏在心底的那句话

是单纯

是幼稚

是羞口

是木讷

是其他……

至今无从考察

无从考察

 

当今

青年男女

认准了

就会追

就去求

追得死去活来

求得火火辣辣

不看别人的脸色

不顾旁人的眼神

不管他人的评价

最终组成一个家

 

温馨、甜蜜……

时间长了

是否偶尔也会吵架

环顾左右

一对对

既是同学

又是同事

又是夫妻

真的嫉妒他(她)

 

过去的

已然过去

眷恋过的

又岂能轻易放下

是命运的捉弄

是上苍的安排

谁来作答

谁来作答?

 

古韵新风总关情

——颖川诗歌艺术手法管窥

华北 李尚森

 

近日,作家颖川先生在燕赵文化网刊发了《颖川诗歌特辑》。这也是先生首次公开发表诗歌作品。他常说自己不懂诗,非也。“不懂”,无疑是先生自谦之词。

这次先生刊发的二十七首诗,按诗体分类:自由体一首,《四问》;歌谣体二首,《即兴》《萤火虫》;其余二十四首均为旧诗体。

旧体诗,按音律分类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分为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律诗的颔联、颈联需要对仗。

 

如果将这二十七首诗按题材划分,可以分为山水田园:《春光》《隐居》《秋夜》《夜雨》。思乡怀人:《房前》《中秋》《四问》。咏物言志:《水仙》《丁香》《云南白药》《咏金丝叶荷》《咏石榴》《萤火虫》。赠贺应答:《赠永贤》《丁酉重阳致永利》。咏史怀古:《梦游天波杨府》。羁旅行役:《老夫履痕》。哲理诗:《即兴》。生活杂感:《春梦》《自述》《微评》《读〈游邵子故里〉有感》《新春寄语》《京南梨花节有感》《无题》《贺新人》《显身手》。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诗人如何更好地言志抒情,是要借助相应的艺术手法的。下面,我想选取先生的几首诗,品读解读,揣摩其中的艺术手法,感悟其中的艺术魅力。

 

中秋

迢迢中秋夜,潇潇疏雨临。

嫦娥心郁悒,难见故乡人。

 

此诗为五言绝句,是一首思乡怀人之作。诗的一、二句可谓写景。诗人抓住了“中秋”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迢迢”,写出了星汉的邈远;“潇潇疏雨”,营造出一个特殊的氛围,为下面抒情做铺垫。第三句,诗人荡开一笔,由实写转为虚幻,由对秋夜疏雨的描写改为心理活动的描摹。巧用“嫦娥奔月”这一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中秋是嫦娥奔月的日子,亦是她和夫君后羿隔空相望之时,她那长居广寒宫的心境能不忧闷吗?在这潇潇秋雨之夜,还能见到自己的亲人吗?第四句“难见故乡人”,卒章显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这和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隐居

隐居农家院,悠然复温馨。

晌午闻蝉歌,子夜听蛩吟。

牵牛吹唢呐,玉簪吐清芬。

诗情涌脑际,画意目中临。

此诗为五言律诗,是一首咏叹田园风光之作。颖川先生是位学者型作家,长期“隐居庄子”,深谙文学创作的根子在基层,故而对农村、农家、农事,情有独钟。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道出“隐居”的环境及其悠然温馨的心情。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诗人抓住农村、农家院特有的蝉歌、蛩吟、牵牛花、玉簪花等意象,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铺陈;并运用拟人手法,连用歌、吟、吹、吐等四个动词,将蝉、蛩、花赋予人的情感,使画面更为灵动。尾联写出了诗人勤于思索,敏锐观察的性格特征。

 

这首《隐居》不仅讴歌了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而且折射出诗人朴素之情怀,隐士之风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高洁品质。

 

丁香

清明初度,丁香怒放;

花影婆娑,满院飘香。

 

单瓣小花,清新淡雅;

米兰茉莉,逊色于她。

 

花魂有情,夜半歌声;

妙哉妙哉,慰我园丁。

 

此诗为四言诗,系托物言志之作。四言诗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唐以后,四言体诗少见,今人模仿者也不多。

 

此诗的一、二句,写丁香怒放之时令,清明刚过,乍暖还寒。三、四句写丁香的倩影和袭人的香气。五、六、七、八句,诗人用对比、反衬兼拟人之手法,将单瓣且小的丁香和名贵的米兰、茉莉对比,其淡雅清香竟让大名鼎鼎的米兰、茉莉逊色,反衬出丁香的不凡。“她”字的运用,彰显出诗人对丁香的偏爱。九、十、十一、十二句,诗人通过花魂有情,为不辞劳苦终日呵护她的园丁“夜半放歌”这一动人画面,试图唤醒那些丢失感恩之心的人们,岂不妙哉!

 

梦游天波杨府

我今梦游天波府,适逢桂英授兵书。

火龙娘子当助教,杨门女将皆敬服。

[]:火龙娘子,即杨七郎之妻杜金娥。

 

此诗为七绝,系咏史怀古之作。假托梦游为文赋诗表情达意者,古今有之。诸如今之季羡林的《寻梦》,古之李太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季羡林的梦中寻母,抒发思母感恩之情;青莲的梦游天姥,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颖川的《梦游天波杨府》,是对杨家满门忠良的仰慕。

 

杨家将的故事,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后人以评书、戏剧(京剧《穆桂英挂帅》则是梅大师代表作之一)等艺术形式,弘扬杨家忠勇,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其中虽不乏演绎成份,但杨家将忠心报国之壮举,千百年来在国人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子。

 

诗的第一句叙写梦游之地——天波杨府,第二、三句描写梦中所见——桂英授书,火龙娘子助教。移步换景,蓄势待发。第四句“敬服”点明主旨。是杨门女将对穆桂英的敬服?还是诗人对杨家满门忠烈的敬服?或许一语双关吧!简而言之,全诗以叙事的手法铺陈,徐徐道来,卒章洪钟撞响,表达“敬服”之情。

 

无题

我自幼爱读旧体诗,也偶或为之。今晨闲庭信步,一群蚊子追着叮咬。回到燕斋,旋即书之——

 

不畏数九寒天雪,

就怕伏天蚊子叮。

倘能炼出莫邪剑,

斩除一切害人虫。

 

此诗为七言绝句,属于生活杂感类之讽喻诗。诗前小序,交代创作的背景。诗的前两句,用“不畏”、“就怕”,形成鲜明对比。数九寒天象征环境的恶劣,抒情主人公反而不畏,像凌霜傲雪的梅花,化作春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讴歌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伏天象征滋生害人虫的环境,吱儿吱儿发出孱弱微鸣专事叮人的蚊子,象征那些势利小人。对这群丑类,诗人害怕不已,折射出诗人对群丑厌恶和心有余悸。诗的三、四句,直抒胸臆,炼就莫邪之剑,斩除害人之虫。大有岳武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之气魄,表达了诗人对群丑的蔑视、不共戴天的仇恨和除恶务尽的决心。

 

贺新人

 

偶读某报敬老院喜事专版,即兴赋之——

谁说宿蝶不恋花,

哪个暮鸟不思林?

大红灯笼高高挂,

敬老院里贺新人。

 

此诗为七言绝句,系生活杂感。诗前小序,交代创作的缘由。不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诗人,他始终以敏锐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觉,关注社会,感悟人生。全诗用比兴手法,先用“宿蝶恋花”、“暮鸟思林”两个意象,引起所咏之词。用这两个意象做本体,比喻老年人对爱情的追求。继而写老年“新人”在敬老院这一特殊场合完婚的喜庆场面。大红灯笼高悬,垂暮之人喜结良缘。可喜!可贺!老年婚姻,尤其是老年人再婚,是社会热点问题,备受世人关注,褒贬不一。诗中一个“贺”字,鲜明地表明了诗人的态度,对老年婚姻、老年再婚这一现象,支持、祝贺、赞颂。

 

丁酉重阳致永利 

巍巍太行层林染,

光禄书院秋意浓。

身居京门为异客,

心与群贤又相逢。

 

[]:永利,即诗人何永利,河北文化名人公益联盟常务副主席。

 

此诗为七言绝句,属于赠贺应答类。中国自古就有重九登高之俗。大凡文人墨客登临赋诗赠贺应答也是常事。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登高》,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均为重阳抒怀不朽之作。这首《丁酉重阳致永利》别有妙处。前两句抒写了登临之地——巍巍太行,小憩之所——光禄书院,渲染了周边环境——层林染这一深秋美景。三、四句,移景于情。第三句交代诗人身居京门,未与友人永利同游,呼应了题目中的“致”字。第四句一个“又”字,点出群贤相逢并非首次。这个“心”字用得奇妙,可见这次只是神聚,传达出诗人与何永利是心心相印的朋友,亦流露出诗人不能亲自前往与众友相聚的遗憾之情。

 

老夫履痕

清源山拜恋人树,

黄山峭壁访奇松。

黄鹤楼前思古事,

天波杨府谒群英。

锡林郭勒观赛马,

康巴诺尔闻歌声。

夜宿黄海与渤海,

扬子江里踏莎行。

秦皇岛上遇朱老,

鼓浪屿内会舒婷。

平生足迹说不尽,

山川风物寓诗情。

 

      [作者附记]()我曾在江轮上填词《踏莎行•怀古》。(二)朱老,即长于写国际题材的著名诗人朱子奇,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1992年暑期,我和阿樱与朱老夫妇同期在中国作家协会北戴河创作之家度假。

 

此诗为七古,属羁旅行役类。连用名词入诗,并不是名词的简单堆砌叠加。这种写法古已有之。《老夫履痕》,诗人连用十个具有代表性的专有名词,借助大跨度的时空变化,采用细节描写和高度概括相结合的抒情手法,概括记述自己的行旅游踪。从“遇朱老”、“会舒婷”细节描写中不难看出,“履痕”并非一般意义的旅游。诗人肩负重任,或考察、或采风、或交流、或讲学、或研讨……为振兴中国文坛,为传播优秀文化奔走呼告,其忙碌身影跃然纸上。

 

 

 

即兴

清晨起来,庭园散步。满目翠色,愉悦心灵。不假思索,脱口成章。

叶儿露,花儿退;

叶是阿哥花是妹。

昨天欣赏蝶恋花,

明日樱果惹人醉。

 

此诗属歌谣体,是一首哲理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抽象的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诗人用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叶”、“花”、“果”三个意象抒写。叶露花退,揭示出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叶是哥花是妹,道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普遍规律。由开花到结果,则反映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诗人借助“叶”—“花”—“果”的变化与联系,寄托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四问

屋檐下的燕子,你这上天的使者呀!

假如你不健忘的话,一定还依稀记得

将你的燕歌行译成汉诗的小朋友罢?

 

黄土坡的蟋蟀,你这天才的歌星呀!

假如你不健忘的话,一定还依稀记得

将你请入家中为之演唱的小伙伴罢?

 

荷塘里的莲花,你这冷艳的美人呀!

假如你不健忘的话,一定还依稀记得

靠近你的身边偷剥莲子的小馋猫罢?

 

枣林中的野草,你这佚名的绿卉呀!

假如你不健忘的话,一定还依稀记得

踏着你的躯体上树摘枣的臭小子罢?

 

这是一首新诗,为自由体,属思乡怀人之类。自由体,其实并不是无限度的自由。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说的是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绘画美说的是语言美丽,富有色彩,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很强;建筑美说的是从诗的整体外形看,节与节之间的匀称,行与行之间的均齐,各行字数不都一样,但各行的相差不大,给人以齐整之感。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如果按照闻一多、何其芳所谈的标准,衡量颖川这首新诗——《四问》,无疑是一首标本式的作品。诗歌结构整齐,画面灵动秀美,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大有冰心诗作之味道。诗人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用拟人的手法,给予“燕子”、“蟋蟀”、“莲花”、“野草”以人的情感。用比喻的手法,将燕子称之为“使者”,将蟋蟀称之为“歌星”,将莲花称之为“美人”。用假设句式、设问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假如你不健忘的话,一定还依稀记得……罢?”——反复叩问,将童心童趣抒写到极致,将思乡怀人之情抒发到顶点。

 

总之,这组诗作,自然、活泼、简妙、淡雅,形式多样,浅近易懂,意境超然,古韵新风总关情。品读中,多次被先生的真挚情感所打动,也深深为先生娴熟地驾驭多种表现手法的功力所折服。

   

近代学者胡怀琛在其所著《诗的作法•诗的鉴赏法》中谈道:鉴赏诗歌的前提是读诗,旁的书只是看看就够了,惟有诗要读(诵读)。因为诗的音节不读不能领会的……读诗时,要使得读者几乎与作者同化了,才能把作者的情感细细地领会。我虽认真诵读了先生的诗作多遍,但不敢说与作者“同化”,更不敢说“领会”。我对这组诗作的艺术手法,只能说是管窥。

 

 

 

料价值与文学价值兼备的一部著作

——读颖川《我认识的文学

李尚森

    颖川新著《我认识的文学家》一经出版,便引起了热爱颖川、追随颖川、研究颖川的人们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作为弟子,我一直是先生的热爱者和追随者。我热爱先生高尚寡欲而刚正的为人品格,和清新细微而单纯的为文风格。

    链接:颖川散文集《我认识的文学家》出版,解密冰心、刘绍棠等名人往事,当我捧着散发着油墨清芬的先生新著《我认识的文学家》品读时,就像当年品读先生的成名作《沁心茶》一样,含英咀华。咀嚼着,感悟着,享受着。我突然想起了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在《中国文化经典直解•序》中的几句话:“读书有君子之学,有小人之学,有妾妇之学。意思是说有些学问惊天动地,是君子之学;有些学问听起来很好,实际无多大价值,是为小人之学;还有一些学问,只供妇人小孩娱乐之用,所以说是妾妇之学。”颖川先生新著《我认识的文学家》,是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兼备的,并非以他人娱乐为目的,更不是取悦于人。先生的新著《我认识的文学家》(以下简称“新著”)为君子之学。这是引起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原因吧!

 

质朴而严谨的书名

     品读先生的新著,“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放纵奔流着。”(魏巍语)于是,我想就新著写点东西,但迟迟不敢动笔。然而,潮水还在奔涌,我的矜持的堤坝,终于被感情的潮水冲垮了。我鼓起勇气拿起了笔。书中涉及这么多名家大师。他们之间在交往中有友情、有切磋、有共识、有论争,真可谓大师与大师的思想碰撞,名家与名家的心灵沟通。从何下笔呢?我搜索枯肠。在我鄙陋贫乏的语言储备中,终于拣到了一个词——“诗眼”。诗既有“眼”,文亦应有“眼”。毫不夸张地说,先生的每一篇散文即一首诗。我总算找到落笔之处了,从书名落笔。

  “我认识的文学家”,语言平实。何谓认识?“文学家”中都有谁?“我”是如何与他们交往的?耐人寻味。看“认识”:“认”①识认,辨识。(《古代汉语词典》第1315页)“识”①知道,懂得。(《古代汉语词典》第1414页)一个“认识”就可看出,先生对这一文学家群体,既有感性的又有理性的认知。“我”①第一人称代词。②表示亲密。③保有私见。(《古代汉语词典》第1637页)一个“我”字,就折射出先生与书中涉及的文学家们不同寻常的关系。以上可谓闲笔,单是新著中十数帧老照片和几封信札影印件就是对“认识”一词最权威的注释。他们的相识相知是通过交际达到互相了解的。

 “我认识的文学家”,字斟句酌,朴实谨严,义涵丰赡。

 

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补遗之作

     颖川先生新著《我认识的文学家》一书所记,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纪,涉及文学大家数十人。他们之中,有诗人、词作家、散文家、小说家、剧作家、翻译家、文艺评论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还有高级干部。其中,有的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浓墨重彩。但也不乏有实而未被收录,成为有实无名者。

 

     文学史对一个作家的表述,一般是:籍贯,主要创作经历,代表作,作家风格,文学地位和社会影响等。在中国大陆很少见到将众多知名文学家集于一书,并以亲历者的身份,多角度记述他们的生活、学习、创作、研讨、交游的逸闻趣事。仅这一点,无论是文学史还是传记文学都是难以做到的,而颖川先生补上了这个缺。从某种意义上说,颖川先生这部新著,是对当代文学史进行的一次补弊救偏的大胆尝试。

 

     一个作家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背景。现有的文学史在论及20世纪80年代文化理论思潮时,常常用到“解放思想”一词,应该说这是有相当合理性的。1978-1989年,是众多作家创作的黄金期,文坛又出现了新的繁荣。这种繁荣离不开包括颖川在内的一大批作家。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的文学,可以看成是“文化大革命”后文学走向复苏的第一阶段,评论界通常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来概括这一时期内出现的几个文学创作潮流。(《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277页)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发表于197711号《人民文学》,常被看成“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班主任》无意中接续中断已久的现代启蒙的主题。(《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277页)刘心武因此被写进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散文创作也开始焕发生机……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众多散文作家参与了对历史“伤痕”的揭示,汇入了“伤痕文学”的潮流,与小说、诗歌、戏剧等其他门类的作品一起,共同揭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序幕。(《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33页)

 

    说到“伤痕”,经历了那场劫难的文化人,谁的内心深处没有伤痕呢。正如先生在新著自序中所言:

 

 

 

    我的早期创作并结集的《野玫瑰》和《随感录》两部书稿,还没“出嫁”,甚至尚未找到“婆家”,便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厄运,被人抄走,至今杳无音讯。每忆及此,我的心灵的伤痕,隐隐作痛。

 

先生隐隐作痛而已,是那样淡定。像巴金先生怀念亡妻萧珊那样,并未捶胸顿足。

 

颖川先生的散文小品《沁心茶》,发表在19796月《河北日报•副刊》,“《沁心茶》的出现,是文艺春天里开的一朵小花,令人高兴。”(见1979812日《河北日报》)《沁心茶》是对正常人情、人性的呼唤,表现了“善良,感恩”的主题。文学史未将其写进去,实属一大憾事。历史是不容篡改的,在“文化大革命”后文学走向复苏的第一阶段,颖川先生是有功的。

 

没有门户之见的交游

    颖川先生新著中,涉及的文学大家众多。从文学门类上看,有散文大师冰心、林非、韦野;词作家乔羽;诗人刘章、舒婷、尧山壁;小说家铁凝、徐光耀。从所交往的作家年龄段看,有老作家冰心、曹葆华、长正;年轻作家贾大山、梅洁、李春雷。从文学流派上看,有“荷花淀”派刘绍棠、韩映山;“山药蛋”派赵新。还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评论家胡采,高官文学家朱子奇、李文珊。这些文学家交往的基础是包容,争论亦是善意的。当年林非先生在公开场合,谈及韩映山先生直接指出颖川作品中的个别字句,“有点新闻的语言”时,风趣地称韩先生为诤友。文学家之间有的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沟通;而没有的是门户之见,文人相轻的陋习。正像韩昌黎所言:“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英国旷世大哲弗朗西斯•培根说:“友谊之树赐人嘉果累累。”(《培根随笔全集•论友谊》第123页)韦野先生20世纪70年代末推出了颖川先生的散文小品《沁心茶》,成为颖川先生生命史上的一个契机。198510月,颖川先生奉韦野先生之命赶出的那篇《迎接散文创作的新浪潮——河北省散文创作座谈会纪要(198510月)》,则成为颖川先生散文评论的成名作。1987年春节刚过,颖川赴省会石家庄独自编辑《散文家》创刊号。他从自然来搞中,发现了李春雷(原名李春蕾)这位极富创作潜力的文学新人,并建议主编将其散文小品《笑笑饭店》放在“美的园林”二条重点推出。颖川在撰写河北散文研讨会纪要时,特意将李春雷作为一代文学新人的“领军人物”予以评说,从而改变了李春雷的命运——李春雷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作协副主席。(以上两段文字出自《我认识的文学家》第333435页)

 

    文学家们的友谊之花结出了累累硕果,也是没有门户之见的最好例证。

 

不忘初心的坚守

     颖川先生曾有多次机会到省城到北京工作,可他没有动。一直坚守在基层,——在基层发现美、表现美、讴歌美。先生当过乡村小学教员,省重点中学语文教师,大学教师,客座教授,还主管过一个县的宣传工作,当过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正像他在《临窗集•我与庄子》所述:

 

这更为贴切的乡居生活中,……深切地体味到田畴的芳馨,耕耘者的淳朴,农家生活的喜色和亮色。那早春的花雨,炎夏的蝉歌,残秋的萧疏,冬原的野色,给我诗词般的享受,启我以文艺创作的灵性和灵感。

 

记得十年前的秋日,我随河北作家代表团出访福建,进行对口文学交流。一次同伴们聊天中,团长张庆田先生指出我的身上带着一股农民气味。我在佩服老作家精微的洞察力之余,也打心底里感到欣悦。(《临窗集》第3页)

 

     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小说家浩然,他的创作理念是“写农民,为农民写”。而作为学者作家的颖川,著述等身。我们只要翻看先生的篇目就不难发现,他虽身居“庄子”,但“戏路”就广得多了。有人生写真:《童年拾趣》《上府赶考》《我和戏剧》《我与庄子》《故乡》等;有漫游杂记:《鼓浪吟》《风之歌》《今日秦淮河》《崂山流韵》《东京散记》等;有家庭生活:《大虎和二虎》《阿樱传》等;有名家交游:《我认识的文学家》《乔羽大兄》《纪希晨先生》等;有悼亡之作:《怀念冰心先生》《忆曹葆华先生》《怀念映山》《怀念大山》等。另有序跋与书评。这些美文佳作,均出自基层“庄子”,是先生不忘初心坚守基层的生活智慧的结晶。

 

和而不同的文风

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乃至语言表现的特点,都决定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性格的特点,其中也包括作者个人的文艺修养、文艺观点和文艺趣味。这一切,又称为作者的创作个性。……所谓文如其人,说的就是作家的性格特点决定他的作品的风格。(《文学概论》蔡仪主编第178页)

 

     一个成熟的优秀的作家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扎实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潴泷河水的性灵,滋养了颖川先生的童年少年;静静的府河岸边的大学校园的书山学海,邃密群科,丰富了先生的青年;文化底蕴厚重的汤汤涿水两岸的田园风光,为先生提供了恬适的“庄子”。

 

    先生幼年深得父母熏陶,在幼小的心灵中就播下了文艺的种子,就连少年时田间的劳作也能悟出异样的美感:

我读完高小,便失学了,成为地地道道的少年农民。……不消说,我的用武之地,不外乎跟着拉砘子。我的脚步愈快,它的响声愈大。那独特的韵律和音响,激励着我这赤脚的黧黑少年奋飞在希望的田野上。(摘自颖川《我与文学》)

这大概就印证了冰心先生那句话:“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先生博览古今中外名著,博采古今中外名家所长。身居庄子连广宇,往来鸿儒笑春风。但先生绝不亦步亦趋,削趾适履。在文风上,和而不同。自有主张,自有特色,自有风格。

    知音(指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与评价)其难哉!音实难知,知(指知音者)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研究颖川散文的林非教授可谓颖川遇到的知音之一。关于颖川的散文风格,林非教授是这样评价的:颖川的不少散文,都写得相当鲜明和活泼,洋溢着一种栩栩如生的意蕴,这大概是因为他熟悉和执着自己描摹的那种生活侧面,并且还可以看得出来,他十分用心地去揣摩和思考,所以就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它的种种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用以进行描述的语言,确实显得很有文采,从这里既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古代散文的熏陶,又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他还受到了外国散文的影响。他把这二者巧妙地糅和与融合在一起,他无疑是很努力地想把散文当成美文来写的,所以读起来就感到很有韵味。这恰巧显示出他文字的功力,在中国众多的散文家中间,也可以说是具有自己独特之处的。(摘自颖川《羽片集•序》)

 

关于颖川先生的文风,就以林非教授的评判为准吧!

    写到这里,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仍被先生的新作激荡着,但我回到了理性。《我认识的文学家》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兼备,“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欲罢不能,既竭吾才。”(《论语•子罕第九》)学生很难深中肯綮,只好收笔。

 

编辑 陈欣)

 

 

 

 

【作者:李尚森】  【发表时间:2019/7/8】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浏览1392次】
 

金山文学 小小说传媒 华人中文文学网 天风网 中国书法家协会 人民文学 安保 国际在线
金盾电视台 中国台湾 参考消息 北部湾经济网 中国作家网 凤凰新媒体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Copyright©2014-2030,XKDKK.COM,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xkdkkk@163.com 

网址:http:// www.xkdkk.com    值班QQ:275569688    广告QQ:493070311    新看点网QQ群:456031646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5003472号-1          您是第

Microsoft VBScript 运行时错误 错误 '800a000d'

类型不匹配: '[string: ""]'

/end.asp,行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