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焕发新光彩篾匠老汉竹编致富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大林镇蔡庄村小李湾村民组,有一位年逾五旬的篾匠老汉李道富。凭借年轻时学到的竹编好手艺,他依托自家翠竹园,传承传统竹编工艺技术,不仅带领全家办起了一个竹编作坊,还带动全村30多名青年学习竹编技艺,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
三代传承的竹编手艺
李道富所在的小李湾是淮北大竹园,湾倚河岸,湾在竹中,庄在竹中,楼在园中。楠竹、水竹、翠竹,满园满湾都是,编制竹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李道富说:小时候,爷爷、父亲飞舞篾刀,摆弄着跳动的竹条,创造出来竹筛、笊篱、箩筐、竹篓、斗笠等各式各样的大宗器具,让人无不喜爱。初中毕业后,因为家穷,他没有再读高中,子承父业学起了竹编手艺,至今已有40个年头。
说起编织竹具,李道富便滔滔不绝起来。“这门手艺讲究一看竹色,二讲篾细,三要精做。”
看竹色就是选好竹材。李篾匠说:编竹器的竹材以微青色不弯曲无虫眼,长了三四年的中年竹为好,太嫩的做竹器会变形走样,太老的易脆柔韧性差。走进竹园时,要看竹子长势方向,向阳的竹子要好于背阴的。再看竹龄多少,竹节处一圈厚厚的白毛,或白毛未褪尽,绿青青的颜色,肯定是年轻竹子。最后再看竹子柔韧程度如何,好不好用。竹枝向上翘起,竹材柔韧性差;竹节平坦,竹枝向下伸出,其材质柔韧性高。
讲篾细就是削好篾。这既是苦力活,又是技术活。根据编织产品需要,把竹子锯成长短不一的竹筒,用篾刀劈成宽窄不一的竹片。而竹片的厚薄则完全靠眼力和手势,劈成薄的如蝉翼,透明光滑,宽窄完全相同的材料,完全是熟能生巧的功夫。劈好了篾,要适时晒好晒干,不然,过了几夜,篾片变黑不光鲜,制出成品不靓丽清爽。
要精做就是编花成型。在编织竹篮过程中,做好篮盖很关键,篾要编到位,花不要编成“+”字形,如果这样就呆板,织成“×”字形就美观。俗话说,编篮编篓贵在锁口,篾条很考究,挑选最长的十多根织对角。每一根篾条因材施用,编织要天衣无缝,不能在中途有接头。在拼装竹篮时,钻头要好,榫卯衔接到位。一只竹篮或提篮、花篮,从选料、破竹、削条到编花成型,刨光上漆,大体要经过十来道工序。
用祖传手艺带领大家致富
上年世纪70年代,李家虽然只是偶尔编几件竹器到集市上卖,却被村干部说成是“单干副业”。不仅劳动所得统统上交,竹编技艺也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后,李道富便又操起了篾匠手艺,利用农闲季节义务为左邻右舍编织日用竹具。
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塑料制品不断冲击竹器用品市场,村里也再没有人愿意学习篾匠手艺。看着湾里的竹农开始大批大批地砍伐掉翠竹,李道富开始心疼起原始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生态的、环保型的竹编技艺。于是,李道富与妻子商量,决定发挥自己的篾匠手艺,利用自家庭院办竹编作坊。不仅能传承传统技艺,还能增加家庭收入。
为了能编出一些紧跟时代的新产品,2010年,李道富参加了县职业农民编织专业培训班,掌握了编织花篮、枕席、晾床、竹桌等技术,还买了一台破篾机,以提高工作效率。从那以后,李道富把篾匠手艺传授给乡亲们,还带动全村30多名青年成为竹编专业户。他用“竹园基地+竹编作坊+订单户”的运作模式,让大家每年都能有上万元的竹编收入。“能用祖传的手艺带领大家致富,就是我最大的满足了。”李道富说。
地址:河南正阳县南关 邮编:463600